浅谈清灭大顺潼关之战前后
李自成在山海关失利,军心涣散只得称帝后匆忙西撤,李自成虽然在山海关失利但是损失并不够大,他只是失去了京畿地区,李自成仍有几十万军队,而且这些军队也是很有战斗力的,这在大顺和清军的战争中都是可以看到的,而且李自成仍掌握着陕西、陕北、山西和河南等地的部分地区,所以他仍有和清军一战之力的。

李自成的军队虽然不如清军但是也是敢打仗的军队,又是守城,而且精锐尽出,手下大将如刘宗敏等也都在此地,如果只是多铎一部的话可能真的打不下来潼关,事实也是如此,多铎久攻不下,双方都伤亡惨重,但是最后还是李自成再一次弃城而去,因为在这之前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前面说了多尔衮本来打算兵分两路的事情,多铎本来不应该出现在潼关而是应该和南明打仗,但是在李自成增援潼关之前发生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怀庆战役,大顺军本来也是想要反攻清军的,攻打怀庆几乎要打了下来,于是多尔衮急令多铎增援怀庆。这一战让多尔衮认为李自成仍然有实力,以阿济格一部并不稳当所以让多铎前去帮忙。李自成知道阿济格一部从北方而来主力陆续调往北面,当多铎出现在潼关时才发现自己已经陷入了被两面夹击的状况,所以留下马世尧殿后,自己回到西安收拾行李匆匆地走了,这和上次离开北京何其的相似。

其实这场战争的过程并非是我想要说的,描述过程也并非是我擅长的事情,我还是想要聊聊这场战争对于大西、大顺、清、南明几方的影响,这场战争是大顺和清军打的,另外两方在干些什么?
对于大西而言,我们都知道张献忠是一个没有什么大志向的人,自从在四川建立根据地之后就一直想着当自己的土皇帝,不管外面打成什么样子只要不来招惹我都和我无关,再加上张献忠和李自成本来就不和,虽然曾经是同事而且共患难过,但是互相也打了不少次,流了不少血,以张献忠的性格直接去出兵帮助李自成不大可能,他也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但是没想到李自成败的那么快,直接放弃陕西全境转道去了湖北。
对于南明而言清军放弃南下去打李自成让他们舒了一口气,人就是这样,不到黄河不死心,鸵鸟心理藏在每个人的心中,害怕来自于内心的恐惧,如果不到眼前总是会选择性的去相信事情会往更好的情况发展,具体表现为不作为,南明不做决定恰恰是做了最差的决定。
南明的位置不同于张献忠,它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位置,既能够碰得到大顺也能碰到清军,在整个过程中南明都没有参与进来是一个不明智的决定。清军这次出兵十几万,防务必然空虚至极,如想帮助大顺则出兵攻入山东威胁北京那么清军就不得不退军,然后联合李自成以民族大义为先之名形成联军北上,从李自成起兵以来大顺军可以说是各个农民军中军纪最好的一个了,我认为李自成两次受清军大辱再加上对于大势有稍微判断的话就知道这应当是目前比较好的选择,因为大顺应当以自保为主,联军无论结果如何肯定是要比现在大顺完蛋,弘光完蛋要强些的。

次之就和清军一起打大顺瓜分大顺的地盘,这个方法虽然不咋地但是至少比等死强,而且可以唤醒天下对于南明的自信心,有什么比报崇祯之仇,王师北伐更能够振奋人心的呢?有时候人心是一个很奇怪的东西,拼一把未尝不可。隆武政权时比弘光时地盘更小,但因为有人心就可以和清军打一打,甚至差点真的成功了。
最次的方法就是当时弘光政权采取的鸵鸟政策了,有人说南明联合农民军真的可行吗?肯定是可行的,南明这群人要自己放下脸面,外部再加上清军的巨大压力就可以。隆武政权的时候不就是如此吗?国策由联虏平寇变成了抚贼北拒,造成这样转变的原因就是李自成死了,弘光帝也完蛋了,清军重新颁布剃发令,而且大造杀孽,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定国这样的农民军才和南明联合起来抗清,不到黄河不死心,不撞南墙不回头,鞭子就算高高的扬起不打在身上也是不疼的。
潼关之战打破了各方势力格局,势力重新洗牌,李自成带人撤离西安经河南进入湖北,最后死在了九宫山。大顺军虽还有几十万人,但是西北军和湖北军被分割开来,并且群龙无首失去了真正的威胁,之后英亲王阿济格继续向西北进军,多铎则改道南下,南明自身却又发生了内讧,左良玉举兵武昌对弘光刀兵相向。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d8str6d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