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礼监是做什么的?权利有多大?

司礼监,官署名,明置。是明朝内廷管理宦官与宫内事务的“十二监”之一,始置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有提督、掌印、秉笔、随堂等太监。提督太监掌督理皇城内一…

司礼监,官署名,明置。是明朝内廷管理宦官与宫内事务的“十二监”之一,始置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有提督、掌印、秉笔、随堂等太监。提督太监掌督理皇城内一切礼仪、刑名及管理当差、听事各役,明朝中后期由于皇帝怠政厌政以及幼冲等原因,皇帝经常让司礼监代帝批红,这样司礼监利用这一机会,不断扩大自己的权力,干预明朝的中央决策,给明朝政治、经济、军事、司法造成了恶劣的后果,下面看看司礼监到底有多大权力

司礼监是做什么的?权利有多大?

人事干预

明代官员的升迁、任命、调任等,要履行一个相应的程序,就是铨选。文职官员的铨选均由吏部掌管,由文选司具体负责。由于所任职位的级别和重要性高下有异,明代官员任用体现了等级性特征,重要职位的人选要由高级官员们讨论推选,中低职位则由吏部直接铨选。

当然,任何官员的任职都必须得到皇帝的批准。虽然,官员的任用有一套严格的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是复杂的,受到许多因素的干扰,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官吏的任用、选拔呈现出许多的不合理、不公平性。

司礼监属于内廷机构,但是,司礼监在明代政治生活中特殊的地位。虽然从组织原则上司礼监不能影响官员的任免,但在现实中,司礼监却对文职官员的任命有非同寻常的干预作用。按照明代的规定,某些官职宦官按例由负责挑选。选拔官吏时以当权的宦官同朝臣一起参与,会同挑选。参议选中后,成为当时参与选拔时宦官的门生。

明武宗时期的权宦刘瑾专权时,矫诏规定,凡是朝内外参与选拔的文武官员,必须先到刘瑾那里进行详细的考究,然后才能进呈皇帝知晓。除了这些有明确规定者外,明代权势宦官还往往能够在实际上对文武大臣的任免进退进行操纵控制。

六部九卿之类的官职,表面上由朝廷会推,但会推之前,所在的部都要率他们去拜见当时的掌权的宦官。可见,部院大臣的推举常由司礼中官操纵。

司礼监在官员任命中所起的干涉作用越来越大,明英宗以后竟出现了朝臣入阁,都要倒向当时的权宦的局面,对于阉宦,即使是首辅也要仰其鼻息。

明戏曲理论家何良俊说:“近代宰相不由中人援引,则是营求而得”。即朝中掌权的内阁成员都要经过权宦的指引。

成化时内阁首辅万安结交诸位宦官为内援,所以被擢为大学士,尹直因为交好宦官进入阁部,正德年间的杨廷和多次贿赂刘瑾,由刘瑾推荐得以入阁。明中期以后,竟出现了大臣想要入阁必须要结交宦官的局面,而且想要在朝中平安无事也要与宦官保持良好的关系。

那些和宦官对着干的大臣大多下场凄惨,有的甚至丢了命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d61nupf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