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门之变,于谦手握重兵却选择袖手旁观缘由

朱祁镇为了夺回朱祁钰手中的皇位,趁其病重发动了夺门之变,而此时于谦手握重兵,却选择了袖手旁观。于谦在夺门之变中的这个选择,是出于什么原因呢?景泰帝朱祁钰虽然是于…

朱祁镇为了夺回朱祁钰手中的皇位,趁其病重发动了夺门之变,而此时于谦手握重兵,却选择了袖手旁观。于谦在夺门之变中的这个选择,是出于什么原因呢?

夺门之变,于谦手握重兵却选择袖手旁观缘由

景泰帝朱祁钰虽然是于谦主张拥立的,但于谦却不是景泰帝的死党。于谦这个人非常有个性,他一声推崇的理念是当国家的官、为国家效力,谁是皇帝不重要。早年间,明成祖朱棣曾经问于谦:“如今永乐盛世、天下大治,可还是有文官谏臣私下里骂我得位不正,你怎么看?”

结果于谦直接怼了明成祖一句:“太祖传位给建文是事实,无法篡改!”直接把明成祖气得大骂:“那你还考我的进士、做我的官?”结果于谦回了明成祖一句:“我考的是大明的进士,做的是大明的官。”居然把明成祖怼得无言以对,反觉得这家伙是个可用之人,而且临终前还把他留给了自己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

夺门之变,于谦手握重兵却选择袖手旁观缘由

虽然景泰帝即位之后对于谦表面上非常礼遇,但打心底里不放心他。后来,景泰帝不仅通过“掺沙子”、提拔重用新人来削弱于谦的权势,而且时不时还借着由头敲打敲打于谦。但于谦无所谓,正所谓身正不怕影子斜,他问心无愧,景泰帝也真心挑不出什么理儿来。后来发动“夺门之变”的石亨徐有贞是怎么发迹的?

就是因为和于谦不对付,这各中的利害关系,想必不用本人多说什么了吧?

更何况,于谦这个人的格局很高,他不屑于参与皇位之争,他更看重的是明王朝的政局稳定。既然明英宗已经复辟,他再带着人勤王,那就是人为制造内乱。很显然,这不是于谦想要看到的结局。除此之外,于谦或许也有自己内心的一点儿小九九。

夺门之变,于谦手握重兵却选择袖手旁观缘由

景泰八年“夺门之变”发生时,景泰帝唯一的儿子朱见济已经夭折,虽然明英宗的皇太子朱见深被废,但按照明太祖朱元璋留下的《皇明祖训》,朱见深仍然是明王朝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换言之,如果重病中的景泰帝一口气上不了、挂了,继承皇位的仍然是明英宗朱祁镇的亲生儿子朱见深!要知道,“夺门之变”时朱见深可活得好好的。

退一万步讲,真要是于谦带兵来勤王,明英宗完全可以秘密弄死景泰帝之后继续做自己的太上皇,把儿子朱见深合法推上皇位。到时候于谦该何去何从?反对,那就是反对《皇明祖训》、违背祖制!不反对,那就是举兵谋逆,横竖都是个死……可背负这样的恶名去死,显然是于谦不想要的结果。与其如此,倒不如坦然在家等死,不是吗?

更何况,就算于谦勤王成功,冒天下之大不韪、诛杀了明英宗或者把他再次赶回南宫。从于谦的行事风格来看,他不太可能这样做,我们只是假设。一旦景泰帝重新掌权,他还能放过明英宗吗?可是,除非景泰帝杀光了明英宗的儿子,否则一旦景泰帝去世,继承皇位的只能是明英宗的儿子。真要是那样,于谦直接或间接杀死了新皇帝的亲爹,还能有好吗?

夺门之变,于谦手握重兵却选择袖手旁观缘由

综上所述,无论于谦勤王成功与否,结局都是个死,在家等死的结局同样是个死,没有区别。不做出任何过激行为,起码不会增加明英宗对自己更多地反感,还有希望保全家人。可一旦举兵勤王,恐怕于氏满门就很保全了。更何况,制造内乱这样的事情并不符合于谦一贯的行事风格。他从内心里是忠于明王朝的,不会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而让国家陷入内乱之中。

因此,于谦的性格和所处的环境注定了他只能坐以待毙,不可能是去举兵勤王。毕竟,与彼时太上皇明英宗刀兵相见,其本身就已经涉嫌“谋逆”了,于谦是断然不会这么干的!

而于谦的选择和结局可以说也是让无数大臣警醒,如此忠心为国的大臣竟然是如此下场,自此结党成了文官首选。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cb2pqvk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