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窦太后是个什么样的人?历史上真实的窦太后

在汉惠帝时期进入宫中成为一位侍女,并被安排侍奉吕后。窦姬从登上皇家选美的车舆的那一刻,就抱定了从此生死两茫茫的绝望,然而由于窦姬品性温良,很快便成为吕雉比较心仪的小侍女。
虽然整日提心吊胆伺候主子,但是比起过去衣食无依的贫困,已经算是天堂了。不过,这更加重了窦氏心中的苦痛,因为她不知道自己的兄弟在外面是否也过得好,更不知道他们是否能够在乱世中活下去。不久,刘邦病逝。太后吕雉送刘邦的诸庶子就国,同时赐给他们每人五名宫女。
当时除了太子刘盈,刘邦还有7个儿子,每人5名宫女,一共就是35人,当然,窦氏也成为了其中之一。对于这次意外的“调令”,窦氏是抱着希望的,因为她听说刘如意被封为了赵王,那正是自己日思夜想的家乡。这样,她就能够随赵王如意离开京城,也就可以离家乡近点,顺便也好打听久别的兄弟们的消息。
为了达到这个小小的心愿,窦氏将自己平日里勒紧裤腰带攒下的私蓄,全部送给负责分配宫人的主管太监,请求他格外开恩,将自己的名字列入遣赵的名单中去。谁知,那个太监是个收钱不办事的主,也可能是看不上窦氏那点碎银子。总之,他根本没有把窦氏的请托放在心上,到了分配的时候,他照样漫不经心地大笔一勾,顺手就把窦姬放到了遣送代国的名单里。
当名单最后被皇帝批准实施的时候,窦姬才知道自己居然被送给了代王。代国在今天山西晋阳附近,与赵国相距甚远,任谁都知道,一入宫门深似海的道理,窦姬明白,自己只怕是要一辈子埋在山西了,这辈子都不可能得到一丝关于家乡的消息。
从踏上去代国的路后,窦氏几乎绝望了,忍不住泪下如雨,怨恨那个随意安排她生死的太监,不肯踏上远行的宫车。太监头儿对这个一向温顺的小宫女的倔强,感到非常恼火,一面自己口里威胁,一面喊来手下,连拖带拉,强行将哭得死去活来的窦姬扔进了宫车,一路严加看管,送到了代国。

当时窦氏并没有忘了恭俭温顺的本性,她在后宫中对自己的婆婆薄太后,以及王后王氏十分恭敬,行事更是克己守礼,在代王刘恒和薄太后、王后眼中,对窦氏凭添了几分好感和怜惜,因此,窦氏在代王国里赢得了内外一致的好名声。
几年后,代王后病逝,当时还正值盛年的代王,中馈乏人,继立王后成为当务之急。这时,放眼望去,王宫里育有儿子的女眷,就只有窦姬一人。于是,在薄太后的主张下,窦姬开始代掌王后的宫务。后来成了汉帝国新一代帝王的妻子,也就是大汉王朝的第四任皇后。
在坐上皇后之位后,为了庆祝窦氏成为国母,并表示与民同乐的心意,文帝刘恒颁下旨意,赐给天下所有鳏寡孤独之人、生活穷困之人布匹米面肉食,对于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九岁以下的孤儿,更加到每人一石米、二十斤肉、五斗酒、两匹帛、三斤棉絮的数目。于是,百姓们都对这位新皇后感激涕零。

窦氏又惊又喜,与文帝一起召见了窦广国。因为窦氏的容貌改变不大,窦广国一眼就认出了她,而窦氏走时弟弟年纪尚幼,男大也会十八变,她却已经认不出弟弟来了。那时也没有什么“DNA”鉴定,唯一的办法就是互相回忆过去的事情,窦广国就把当年姐姐临入宫前,与自己在驿站生离死别、沐发乞饭的情景回忆了一遍。窦皇后听完,控制不住情绪,不顾身份地一把将弟弟紧紧地搂住,姐弟俩涕泪交加,连一旁的文帝也为之动容。
文帝为了庆祝妻子与兄弟团聚,大方地赏赐了窦氏兄弟,包括田地宅院以及大笔金钱,让他们就近住在长安。薄太后也对儿媳的身世十分怜惜,紧跟着也下了一道诏书,追封窦皇后的父亲为安成侯,母亲为安成夫人,在窦氏的家乡清河为他们设立墓园,封邑二百户,由地方长官按薄氏宗祠的规模四时祭拜。
据史料记载,在窦太后临终前,曾将汉武帝叫到身边,并嘱咐了其几件后来都一一成为现实的事。第一个事情就是:在窦太后死后,汉武帝的生母可能会少了限制,便会想要干预朝政,意图权倾朝野。第二个方面便是意图权倾朝野的汉武帝生母,觊觎到窦太后还可能存在的背后支持者,以及汉武帝的大臣们,所以其必定会去勾结其娘家的哥哥,意图独拥这个朝代,意图改朝换代。最后一点便是意图一手遮天的手段了,其生母会试图将朝中的重要大臣换成其家族中的人,这样她便可以实现从根本上改朝换代。事实是,窦太后的这些嘱咐在日后的事态发展中都一一得到实现。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c4tj41c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