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选择平庸的李治做继承人是有自己考量的

唐太宗选择李治这个在当时看来非常平庸的继承人,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的。毕竟无论是立嫡立长还是立有才能的,当时的李治平平无奇,为何能够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另眼看待。唐太…

唐太宗选择李治这个在当时看来非常平庸的继承人,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的。毕竟无论是立嫡立长还是立有才能的,当时的李治平平无奇,为何能够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另眼看待。

唐太宗选择平庸的李治做继承人是有自己考量的

唐太宗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知名最杰出的帝王之一,中国人往往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并称,由此可见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在中国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但是这位杰出帝王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却很耐人寻味,他选择了一位在诸子中颇为平庸的李治为储君。这背后有怎样的历史隐情呢?

史书记载,唐太宗一共有十四个儿子,其中有资格继承大统的当属长孙皇后亲生的三个嫡子,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和第九子李治。

其中李承乾作为嫡长子,又生性聪敏,自然是最有资格的人选。李世民继位称帝后便立李承乾为皇太子。

贞观九年太上皇李渊去世后,皇帝李世民令太子李承乾处理政事。史书记载,李承乾颇识大体,自此以后,太宗每次出京巡幸,往往就由李承乾居长安监国,由此可见其并非无能之辈。

然而李承乾早年有过足疾,行动颇为艰难。与此同时,身为魏王的李泰当时颇有美誉,逐渐得到了太宗的喜爱和倚重,这对李承乾构成了极大威胁,而李泰本人也自负其才能,颇有夺嫡之心,于是两人各自联结朋党,彼此斗争。

唐太宗选择平庸的李治做继承人是有自己考量的

李承乾曾招募壮士封师进和刺客张师政、纥干承基,对其颇为礼遇,大加赏赐,令他们刺杀魏王李泰,却没有成功。于是李承乾勾结叔父汉王李元昌、兵部尚书侯君集、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洋州刺史赵节和驸马都尉杜荷等人谋反,密谋纵兵进入西宫,夺取政权。

贞观十七年,太宗五子齐王李祐于齐州造反,李承乾与纥干承基密谋发动政变。然而纥干承基勾结齐王败露,下狱当死,告发了李承乾。太宗立刻将李承乾另外囚禁起来,召集长孙无忌房玄龄等重臣审问调查。

最终李承乾被贬为庶人,流放黔州,汉王李元昌赐自尽,侯君集等人伏诛。李承乾的夺位心理和当年的李建成相似,政变却与颇类其父,党羽又有玄武门之变中的干将,不知李世民心中作何感想。

李承乾落得如此下场,李泰也没能改立为太子。李泰少年时就擅长写文章,李世民还专门让他在府邸设置了文学馆,任他吸引征召学士。

然而李泰不断拉拢重臣,联结文武官员,已经形成朋党。李承乾事发之后,李泰也被幽禁在将作监,接下来降封为东莱郡王,又改封为顺阳王,徙居均州,形同流放。

李承乾和李泰相继被剪灭后,太宗的嫡子只剩下了晋王李治一个人。李治当时不过是十几岁的幼子,绝无结党营私的能力,在此局面下,才有了被立为储君的可能。立储之前,太宗曾和长孙无忌等几位重臣商量。

据记载,太宗因为三子一弟谋反大为痛心,抽佩刀欲自刺,长孙无忌等人惊惧不已才拦下来。诸臣请问太宗的想法,太宗说要立晋王李治。长孙无忌立刻回答,我等都奉诏,如有异议,我定要斩杀。

唐太宗选择平庸的李治做继承人是有自己考量的

太宗便对李治说,这是你舅舅的许诺,应立刻拜谢,李治随即下拜。太宗又问长孙无忌舆论如何,无忌回答说晋王仁孝,天下归心。我请求召问群臣,必定没有不同意见。

从此可以看出,太宗善于做作,如此一番不过是为了给李治找有力的重臣来辅佐。此后太宗也曾想立吴王李恪

长孙无忌极力劝阻才罢,这也可以看出长孙无忌这样的外戚亲贵支持在立储中的重要性。

皇位的继承,是天大的事,任何时候都是有很多考虑和思量的,选择李治是很正常的。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bcq2dse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