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遵人物评价

楼钥《洪文安公序》:“公之兄为右丞相,谥文惠;弟以翰林阁老终端明殿学士,谥文敏,世称‘三洪’以比锦屏‘三陈’,而又过之。许及之《次韵洪莘之太社真率之集三首》其一…

楼钥《洪文安公序》:“公之兄为右丞相,谥文惠;弟以翰林阁老终端明殿学士,谥文敏,世称‘三洪’以比锦屏‘三陈’,而又过之。

许及之《次韵洪莘之太社真率之集三首》其一:“畴昔三洪并,声名四海知。灵光一老在,鸑鷟九成仪。近有同朝喜,今无远室思。双瞻最良誉,台瑞圣明时。

文天祥《跋王元高词科拟稿》:“我朝言治者曰庆历、元祐、乾淳,厥亦惟欧阳子、苏公兄弟、周益国、三洪氏以其宗工大手掌朝廷文字,以为之缫籍粉泽,功光当时,垂休无穷,岂曰小补之哉?

明代蒋一葵《尧山堂外记》:“‘三洪’并中词科,继入西掖,时有贺启云:‘有是父,有是子,相传忠义之风;难为弟,难为兄,俱擅词章之誉。

张淏《会稽续志》洪文惠公适帅越,闻亨宗行义,延置郡斋,又偕至鄱阳,与文惠之弟枢密遵、内翰迈游,日以文章为事。尝为博学宏词科之业,三洪公读之谓曰:‘他日玉堂挥翰可也。’”

魏了翁《三洪制稿序》云:“北门掌书内命,最号清切,自入国朝,选授尤靳。有饶阳之李、项城之梁、温陵之苏、成都之范者矣;亦有兄弟为之,如燕山之窦、肥乡之李、阆中之陈、雍立之采、建安之吴、真定之韩、眉山之苏、南丰之曾、莆田之蔡、成都之宇文者矣;亦有父子兄弟并为之,如吴越之钱者矣,而俱未有一翁三季如番阳洪氏之盛者也。中兴以来学士之再入者十有六人,而洪氏之兄弟与焉;自绍圣立宏博科汔于淳熙之季,所得不下七十人,而至宰执至翰苑者仅三十人,洪氏之兄弟又与焉。呜呼,何其盛与!故人之称洪氏者,不以词章则以记览,不以名位则以科目,孰知其一心之传,上通于天,固有以敷遗子孙者与……洪氏之孙偲将以其三祖制稿刻诸犍为郡斋,而属了翁为之序。

注释

①按:洪皓,《宋史》本传作洪皓。周必大所撰《宋宰相赠太师魏国文惠公神道碑铭》,许及之所撰《宋尚书右仆射观文殿学士正议大夫赠特进洪公(适)行状》,均作父皓,从日从告。见洪适《盘洲文集》卷80附录,影宋本第12册。又,与洪皓同辈诸名皆从日,如皓六弟曦、晔、、晖、曜、杲;彦升之子洪昕等。故以皓为是。参见王德毅《洪容斋先生年谱》,台北宋史座谈会《宋史研究集》第2辑,第408页,1964年版。

②事详洪适《先君述》,《盘洲文集》卷74,影宋本第11册。参见元脱脱《宋史》卷373,《洪皓传》,点校本(三十三),第11557—11562页,中华书局,1985年新版。

③洪遵入对申父冤,事见洪适《敬书先忠宣赐谥制书后》,《盘洲文集》卷62,影宋本第10册。此处引自《宋史》卷373,《洪遵传》,点校本(三十三),第11565页。

④事详(宋)周必大《同知枢密院事赠太师洪文安公遵神道碑铭》,《周文忠公文集》卷70,《四库全书·文渊阁》,台北商务印书院影印本第1147册,第739—743页。

按:(宋)楼钥《小隐集·序》云:“公讳遵,字景严,若世系治行,则文敏(洪迈)所作《行状》甚详。”

参见《宋史》卷373,《洪遵传》,点校本(三十三),第11565—11569页。(清)洪汝奎《洪文安公年谱》,《四洪年谱》本。又,丁传靖辑《宋人轶事汇编》卷十六,辑录有洪鰑、洪适、洪遵、洪迈等四洪的一些轶事资料。见下册第878—884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⑤(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79,绍兴二十八年五月丁丑条,《四库全书·文渊阁》影印本第3册,第327/531页(按:327指《四库》原台北影印本第32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下引《要录》同此版)。

⑥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80,绍兴二十八年七月戊寅条,影印本第3册,第327/537页。

⑦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80,绍兴二十八年九月申申条,影印本第3册,第327/545页。

⑧《宋史》卷373,《洪遵传》,点校本(三十三),第11566页。

⑨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82,绍兴二十九年闰六月辛未条,影印本第3册,第327/585—586页。

⑩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82,绍兴二十九年五月丙午条,影印本第3册,第327/580页。

(11)周必大《周文忠公集》卷70(《平园续稿》三十),《四书全书·文渊阁》影印本,第1147册739—743页。

(12)以上据马端临《文献通考》卷201(《经籍考》28)、卷202(《经籍考》29)、卷223(《经籍考》50)、卷229(《经籍考》57)、卷240(《经籍考》67),中华书局本下册,第1685页、1690页、1799页、1834页、1903页,1986年版。

(13)以上据《宋史》卷203、卷204、卷208、卷209《艺文志》,点校本(十五)第5104页、5117页、5160页;点校本(十六),第5375页、5400页、5401页。按:《宋史·艺文志》此处载《三洪制稿》六十二卷,与(宋)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集》(《四部丛刊》影宋刻本第12册)卷51,《三洪制稿序》所记“文惠公(洪适)内外制凡十四卷,文安公(洪遵)二十卷,文敏公(洪迈)二十八卷”,共六十二卷,相符合。

(14)按:《丛书集成》初编收入有《士礼居丛书》本《洪氏集验方》五卷,据该序称此为重刊宋本。书尾有洪遵于乾道庚寅(六年,1170)十二月十日所书:“右《集验方》五卷,皆予平生用之有著验,或虽未及用而传闻之审者。刻之姑孰(熟),与众共之。”他身居高位,不忘百姓疾苦,集验方以救民,可谓功德无量!

(15)按:周必大《洪遵神道碑》说有文集八十卷;楼钥《攻媿集》卷52,有《洪文安小隐集序》(见《四部丛刊》初编本)。《文献通考·经籍考》、《宋史·艺文志》均著录《小隐集》七十卷,而今未见有藏本。可见洪遵著作散佚甚多。

(录自《中国钱币》2000年第3期)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af3s0p0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