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史上第一位文正公汤斌为官清廉,但他同时也是清朝汉奸
封建时期文官死后能得到皇帝封的文正这个称号就已经非常不错了,清朝只有汤斌朱珪、这八个人有这样的谥号
汤斌(1627-1687),字孔伯,号荆岘,河南睢州(今河南睢县)人。顺治9年(1652)中进士;12年任陕西潼关道员;康熙18年(1679),授翰林院侍讲;21年充《明史》总裁;23年迁内阁学士,任江宁巡抚;26年改工部尚书,算是正部级高官。
康熙26年(1687),明珠等人因故摘录他的言论禀报康熙,并找出汤斌在苏州发布文告中的话“爱民有心,救民无术”,把这作为对朝廷的诽谤,康熙帝曾传旨责问。正赶上汤斌带病入朝,不久便染上重病,于康熙十月十一日病逝于工部尚书任上。
康熙帝对汤斌的死不但无多大触动,且指责他说:“昔江苏巡抚汤斌,好辑书刊刻,其书朕俱见之,当其任巡抚时,未尝能行一事……竟不能践其书中之言”。康熙认为汤斌以帝王之好恶为瞻,而变易其说,甚至波及指斥其“汉人行径殊为可耻”。
由此看来,汤斌死时并未获得什么殊荣,反而像是被打入另册的贰臣。但45年后,雍正帝为政治需要,于雍正10年(1732)为其平反,一年后入贤良祠;乾隆元年(1736),乾隆帝赐予汤斌“文正”谥号;道光3年(1821),汤斌又得以从祀孔庙。
至此,汤斌成了清朝历史上第一位文正公(共8位),第一位从祀孔庙(共3位)的 “理学名臣”。还被誉为第一清官,人称“豆腐汤”。说他为官一生,所到之处体恤民艰,弊绝风清,政绩斐然。死时身上仅有俸银八两,其友徐乾学“赙以二十金,乃能成殡”。
汤斌一生著述甚丰,主要有《潜庵语录诗文》、《睢州志》及《明史稿》若干卷,还有大量的奏章、信札、语录等,是享誉全国的中原名儒大家。后人将其《文集》、《语录》编辑成《汤子遗书》10卷,收入《四库全书》。他还是一名诗人和书法家。
然而,汤斌毕竟是以汉人知识分子身份早期入仕清朝,并大力推行抑汉文化政策的清初汉奸人物。邹容称其为“驯静奴隶”;章炳麟则说他“为士林所不齿。”章太炎更说“汤斌……辈,……炎黄之胄,服官异族,大节已亏,尚得以理称哉?”
清末民初学者对汤斌政治生涯的批判姑且不论。吾以为在清初汉人官员里,汤斌还算是比较清廉的一个,所以后人更愿意谅解他的汉奸而歌颂他的清廉。但不管怎么说,汤斌为官为人都有很大瑕疵,其为人为官均缺少骨气、正义和原则。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a9p0vpp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