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原型辨析
文化因子
湘妃。林黛玉在大观园的居所潇湘馆因有千百竿翠竹遮映而得名 ,她在诗社别号“潇湘妃子”,探春道:“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她住的是潇湘馆,她又爱哭,将来她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 相传帝舜死于广西苍梧,葬于湖南九嶷山,二妃娥皇、女英一路寻觅到洞庭湖,望九嶷山痛哭,洒泪竹上成斑,泪尽,死于长江、湘江之间,死后成湘水女神,也叫湘妃、湘夫人。林黛玉还泪、爱哭,含有娥皇、女英的文化因子。
西施。林黛玉婀娜苗条、转盼含情、忧郁多病之美与天下第一美女西施颇有些神似。小说描写林黛玉“病如西子胜三分” ,即用了西施捧心的典故。贾宝玉形容林黛玉容貌“眉尖若蹙”,为她取字“颦颦” ,尽得西施颦眉之风流。林黛玉自作怀古诗《五美吟》第一首咏西施“一代倾城逐浪花” 。贾府下人常以“病西施”戏称林黛玉 ,被称为“林黛玉之副”的晴雯也喜欢“天天打扮的像个西施的样子” 。
飞燕。林黛玉葬花的回目“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以杨妃比配薛宝钗,以飞燕比配林黛玉,这是用了“环肥燕瘦”的典故,赞美薛宝钗丰满圆润之美犹如杨妃,黛玉轻盈袅娜之美犹如飞燕。汉伶玄《赵飞燕外传》:“长而纤绠轻细,举止翩然。” 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一:“赵后体轻腰弱,善行步进退。” 因腰肢纤柔灵巧,飞燕善作掌上舞。小说描写林黛玉“行动似弱柳扶风” ,描写晴雯“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 ,一颦一笑、举手投足之间无不透出如同飞燕起舞般的自然舞美。
李清照。林黛玉的《葬花吟》《秋窗风雨夕》《桃花行》等作品表现出来的忧愁、憔悴、柔婉、清瘦形象,与李清照《醉花阴》词“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声声慢》词“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一剪梅》词“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堪称千载知音。愁、泪、瘦是李清照、林黛玉诗词作品中共通的主题,也是她们生活、命运的写照。
莺莺。林黛玉反抗礼教,追求真爱,受到《西厢记》的启发,回目“西厢记妙词通戏语”。宝黛读西厢是《红楼梦》中一个经典镜头。林黛玉越看越爱看,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后来又在很多场合不自觉将那西厢曲词脱口而出:“呸,原来也是个‘银样镴枪头’。” 甚至连睡梦中都忘情的吟出“每日家情思睡昏昏”之句 ,行令时又吟出“纱窗也没有红娘报”之句 。
曹雪芹以舜妃娥皇女英的神话传说作为构思林黛玉的精神风貌和生活环境的素材,以灵芝仙草和巫山女神瑶姬作为绛珠仙草和绛珠仙子的神话渊源,为林黛玉开掘并准备了丰富的美之源泉。从《西厢记》的崔莺莺形象以及晚明才女冯小青、朱楚生、叶小莺等人的传记中摭取素材, 塑造林黛玉追求自由婚姻的性格;继承《楚辞》开创的“ 香草美人” 传统,以竹、芙蓉和芭蕉来象征林黛玉的精神风貌;借唐代诗人刘希夷《代悲白头吟》和明代唐寅《花下酌酒歌》及其葬花轶事来构思“ 黛玉葬花”情节。
索隐观点
旧索隐:索隐派最早的观点认为林黛玉的原型是顺治后妃董鄂妃,又把董鄂妃附会作秦淮名妓董小宛。北大教授孟莼荪《董小宛考》批评道:顺治八年(1651)正月初二,董小宛死时28岁,顺治皇帝才14岁,他们之间不可能发生那种浪漫的事。许指严《十叶野闻》指出,董鄂妃出自董鄂氏,乃长白旧部,世代为皇家臣仆,绝非汉人董姓。
新索隐:有一种观点认为林黛玉和薛宝钗是作者根据一个生活原型将其一分为二, 再通过虚构、夸张等艺术手法创造的艺术形象。林黛玉的生活原型是作者青年时期的恋人。1982年《文化娱乐》登过一篇稿子,说林黛玉是苏州织造李煦的孙女,曹雪芹的表妹,名叫李香玉。对此,蔡义江说把它当做一种传说好了,不必太认真。严中则指出了文章中的诸多错误,最后认定这个李香玉查无此人,是根据《红楼梦》编出来的。像这样的传说在各类媒体上出现不少,有的以传说的面目出现,有的干脆就以学术考据的面目出现,大抵难以坐实,只当一种茶余饭后的谈资就可以了。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9pir2bm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