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东北有江湖,那么燕国一定是武林盟主!
燕国虽然在春秋战国时代算不上顶尖诸侯国,处于东北之地,很少参与列国之纷争,可是依然被视作强国。
燕赵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并不是说说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诸侯国的的地方就有纷争,刀光剑影之间,周天子所分封的八百诸侯国们,形成了不同的区域力量,各大区域又都有着频繁的矛盾与冲突,有的历史悠久,有的背后有人,反正是各怀鬼胎,对于区域盟主之位更是跃跃欲试。其中东北区域在当时被认为是相对落后但是又非常重要的地区,而燕国这个背后有人的国家,很可能就是东北地区的盟主。
商周时代王权所推行的不是中央集权政治,前半阶段是部族联盟的共主模式,后半阶段则是封国联盟的天子模式,这两种模式的共同点在于天子不存在绝对的权力,虽然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说法,可是政治和军事权力实际上是被封国们所分享的。周人似乎极度推崇这种充满友好的共享共治体制,期图采取这样的办法凝聚封国乃至部族们的共识,保持稳固发展,而作为周天子嫡系力量的燕国,正是这种模式的强力践行者。燕国似乎与那些所谓戎狄部族的关系更为密切,不同族群们都依托于燕国的和谐政策,和谐共存在这片土地上。
分封到东夷地区的齐鲁燕三大强国,其中只有鲁国的国策更显得咄咄逼人,从鲁国的第一代国君伯禽开始,就对曾经的封地所在区域进行了一场又一场大清洗式的扫荡,用铁血在当地推行周人的国策。而齐国和燕国则又有不同,齐国所推行的是跟鲁国完全相反的顺其俗,既在齐地镇压那些反对周人的力量,又要推行振兴工商业发展的模式以改善政治和经济环境,姜子牙刚到齐国的时候就与当地的部族产生过剧烈的冲突,这位善战的人物没有在艰难中退缩,而是迎面直上,还采取诛杀那些明显的周人反对者,以震慑群族。燕国人的史书中,则稍有这种战争记载。
史书中有“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这些区域所生活的部族皆非周人政治的直接臣服者,其中甚至多有与戎夷蛮狄之间联盟者,甚至朝鲜本就是周人所推翻的殷商王朝的王族们所建立的。燕国能受这诸多化外部族之国的认同,可见燕国在东北地区的政策是相当成功的。其后又有“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七百乘,骑六千匹,粟支十年”,说的就是那些部族国家们已然臣服于燕国,其国土也已成为燕国的势力所在,其军队似乎也能跟随燕国大军出征。
燕侯克受封燕国之时,是带着羌、马、摣、雩、驭、髟六族的,这些族群可能曾经都是周人的敌对者,不属于周人基于血缘纽带的盟国网络,但这些族群此后数十年间即大多消亡殆尽,可见即可能已为燕人所屈服。
还有一种说法,即是当年的殷商族群流亡的方向正是燕国所在的区域,甚至再往东北走还建立了朝鲜国,虽说至今为止众多史书大多认为当时的朝鲜国并未完全纳入周人体系,可是如果朝鲜国真的来自殷商王族,那么与周人嫡系的燕国绝对是有着深仇大恨的,然而燕国人与朝鲜并没有发生过规模化战争,反而相互之间还相当的和谐,那即只有某种可能,燕国推行的政策是与这些部族和睦共处。
也就是说,在东北这片土地之上,如果要推选一位盟主,那自当是燕国无异。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9mucd41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