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汗国是用野蛮手段征服西夏的吗
原标题:通过征伐西夏,看透蒙古汗国:军事征伐为辅,政策怀柔为主
铁木真建立蒙古汗国后加强内部集权,同时把野心瞄向了其他国家
自公元1205年和公元1207年两次对西夏用兵之后,铁木真又于公元1209年再次兴兵,大举进攻西夏,目标依然是之前攻陷过的斡罗孩城。
在公元1207年的那次战争中,铁木真的目标同样是斡罗孩城,并成功攻克了这座军事重镇。斡罗孩城的失守,让西夏君臣意识到一个问题:困守孤城的战术看起来不错,实际上却毫无前途可言。游牧民族对于后勤补给的依赖性,并没有大家所想的那样强。
在这种背景下,夏襄宗李安全吸取教训,决定组织一支大规模的军队投入战斗,正面硬扛铁木真。这支军队大约有五万人,主帅是李安全的太子李承祯,副帅是大都督高逸。
阵容非常豪华,结局却令人失望:斡罗孩城再次失守,大都督高逸被杀。
由于相关战争的记述非常模糊,后世读者又习惯用文学化的视角看待战争,所以通常会觉得,这场战争肯定是两国军队摆好阵势,最后兵对兵将对将打成一锅粥,西夏军队自不量力,在野战过程中被铁木真全歼。
实际上,李承祯在出征时,必然会详细分析铁木真的进军路线和作战意图,并思考如何找到一个有利地点,进而找到一个有利战机重创敌军。
铁木真是军中宿将,当然能明白李承祯的用意,自己也会有意地避开一些不利于骑兵行进的路线。
如果双方都是抱着这种打算,那他们绝不会傻乎乎地把兵力集中于一处,而是四处寻找有利地形,并伺机诱敌深入。
在这种背景下,李承祯和铁木真之间的战争必然是从多个局部先后打响,进而反馈到全局。
李承祯的分兵行为或许非常巧妙,他也认为自己有机会引诱蒙古主力,但论及战争指挥调度能力,他明显比不上铁木真。
蒙古军队拥有强大的机动性,他们的情报工作也是一流的。
因为相关史料有限,所以相关的战争过程只能完全推测,但根据相关战史内容来分析,这种推测相对合理一些。
这次战争在历史上不算出名,但对于我们了解蒙古军队的战术很有帮助。
大家习惯性地认为:那些与蒙古军队作战失败的国家,几乎都是把军事主力摆在战场上与蒙古军队单挑,结果被强大的蒙古铁骑一击而溃。
事实上,蒙古军队最为强大的不是武器,而是他们的机动性。换言之,如果敌人真敢合兵一处,那蒙古军队打起来反而有点难办。可只要对方敢分兵,蒙古军队就可以利用自己的机动性,将敌人逐步蚕食。
关于这一点,在铁木真随后的西征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公元1205年,西夏败给蒙古,两个不知名的小城寨被偷袭;公元1207年,西夏再败给蒙古,军事重镇斡罗孩城被洗劫;公元1209年,西夏又一次败给蒙古,太子李承祯的五万大军全军覆没。
如果算上公元1208年铁木真率军进入西夏的短期劫掠,那么在短短五年的时间里,西夏已经被铁木真打败了四次。
面对这种结局,西夏君臣似乎对抗击蒙古的前景感到绝望:不理不睬不行,步步为营不行,野外决战不行,分兵把守不行……是不是只有投降才行呢?
更重要的是: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军队一次又一次覆灭,以西夏的家底,能经得住几次折腾呢?
击败李承祯之后,铁木真一路猛攻,很快打到了西夏都城中兴府附近。但打了一阵没啥建树,铁木真最终只得无奈撤军。
在撤军前,铁木真释放了被俘虏的西夏太傅讹答,让他传话给夏襄宗李安全:这次算你走运,等我找个机会再来收拾你!
面对铁木真的威胁,西夏该怎么办呢?在当时,也有上中下三策可供西夏君臣选择。
上策激进,那就是继续与铁木真顽抗到底,但这种选择容易令人绝望。
有些话说起来简单,执行起来可太难了,如果铁木真从此以后每年都带着军队来光顾,西夏应该怎么办呢?三天两头被按在地上打一顿,你说西夏这是图啥呢?
中策中庸,那就是遣使向铁木真求和,同时保持与金国的友好关系,力求在两个大国之间寻找平衡点。
这种选择并不丢人,西夏也不是什么以气节著称的国家,但这种选择显然不能令铁木真感到满意。求和是建立在实力相当的基础上的,否则今天求和,铁木真明天就打了过来,这求和显得多可笑啊。
下策保守,那就是遣使向铁木真称臣,以后安心地给他当马前卒,但这种选择似乎也是看不到出路的。
称臣之后,铁木真到西夏来征兵,西夏能拒绝吗?估计是不能的。如果西夏帮着铁木真逐步扩张,等铁木真把周边敌人都打完了,他会留着西夏吗?肯定不会啊。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怎样才行呢?西夏君臣思来想去,最终还是选择了下策:称臣。
虽然三策都不是什么好选择,但上策和中策并不能解决西夏眼前的危机。下策虽然也难逃败亡,但至少可以缓解西夏眼前的危机。
选了下策之后,铁木真自然没理由继续攻打西夏了,所以他一定会把目光投向其他国家。到了那个时候,随着铁木真的敌人越来越多,西夏摆脱铁木真控制的机会自然就越来越大。
至于西夏的臣服是否会令铁木真变得更加强大,这是以后的事,咱们还是专注于眼前吧!
铁木真现在很强,但谁敢保证他在十几年二十几年后还会这么强呢?谁敢保证他的继承人也会这么强呢?
有一点可以肯定,随着铁木真侵略的胃口越来越大,他就越容易被自己的野心所吞没。关于这一点,大家可以看看三家分晋之时,智伯向赵魏韩三家要地的做派就能明白。
面对智伯的无理要求,魏家和韩家都是二话不说立刻照办,你要啥我给啥。在这种背景下,智伯的野心越来越大,最终败亡在赵魏韩三家联军之手。
如果以智氏败亡为模板,再回过头来看西夏对铁木真的臣服,谁敢说这个选择不是正确的呢?
出于这种考虑,当铁木真率军离开西夏境内的时候,顺手还把西夏的一位公主带走了。当然,肯定也少不了丰厚的嫁妆。
后世大多数人都对蒙古汗国带有一种“傲慢与偏见”的情绪,认为他们就是一群野蛮人,纯粹依靠暴力征服了广阔疆域。
实际上,在征服的过程中,蒙古汗国对政治手段的娴熟应用,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
比如这一次,铁木真虽然在对西夏的战争中取得了一系列胜利,更是一鼓作气打到了西夏帝国都城之下,但铁木真显然没有占领西夏国土的意思。
想统治一个地区,绝不是通过几次军事胜利就可以实现。如果当地人不愿意接受征服者的统治秩序,统治成本将十分惊人。
许多人总认为,铁木真为了统治世界,每占领一块地盘,都会肆意屠杀当地的人,其实这只是人们的一种错觉。
如果铁木真占领一块地盘,都只是夺取相关财物,反而把最宝贵的人全部杀光,那岂不是买椟还珠?如果铁木真如此愚蠢,他又有什么资格统一草原世界呢?至于建立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帝国,那更是痴人说梦。
不管我们喜欢铁木真还是厌恶铁木真,都应该明白一点:想要建立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帝国,绝不是通过杀人来实现的,而是通过统一战线来实现的。
所谓蒙古人占领农业文明地区后,总会试图把相关地区变成牧场的说法,不过是一种政治宣传而已。
游牧文明的价值与农业文明的价值相比,差别之大是显而易见的。任何一个正常人在征服农业文明地区后,都绝不会产生要破坏它的念头。
如果游牧民族想获取一个农业文明的财物,他只要想办法收保护费就行了。对此,我们只要看看历史上那些游牧民族(匈奴、突厥和后金)是怎么做的,就能明白这个道理。
如果铁木真胆敢肆意糟蹋农业文明,那只会令他的扩张行为受到前所未有的阻碍,因为这种举动,是要灭掉所有农业人口。
真到了那个地步,根本用不着谁来发动,人民战争也会自动出现的。
蒙古铁骑很强,但他们顶多也就是体格健壮一些的普通人。铁木真带着十来万体格健壮的普通人,真能与全世界为敌?这不是开玩笑吗?
当绝大多数人民都站出来,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时,类似于刘邦或朱元璋这样的人就会立刻诞生,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只有在这种时候,类似于刘邦或朱元璋这样的人才能有广阔的生存天地,这也是我们常说秦末和元末英雄辈出的主要原因。
不是类似于刘邦或朱元璋这样的人造就了那两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而是那两个波澜壮阔的时代造就了类似于刘邦或朱元璋这样的人。
从这个角度来看,铁木真崛起之时,与他同时代的人里面,并没有刘邦或朱元璋这样的枭雄,蒙古军队也从未遇到过烽烟遍地的情况,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铁木真及其儿子、孙子的统治较为稳定,作为被征服地区的人,普遍接受了他们的统治秩序,换言之,在他们统治之下,几乎很少爆发大规模民变。
在这样一个民心较为稳定的环境中,类似于刘邦或朱元璋这样的人又怎么可能诞生呢?
秦朝如果晚崩溃二十年,就凭刘邦的身份,他恐怕只能老死在沛县;元朝如果晚崩溃二十年,就凭朱元璋的身份,他恐怕早就饿死在行乞途中了。
这就是我经常提到的一点:蒙古汗国之所以能够迅速扩张,是因为他从未给类似于刘邦或朱元璋这样的人留下成长的空间和机会。
人们常常把目光集中在蒙古汗国的暴力手段上,却忽略了他们一流的怀柔手段。
这也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最大区别,只要我们把目光着眼于普通百姓,看看他们的反应,大概就能知道他们的统治者是怎么回事了。
蒙古汗国的成长方法也不难理解,他们的目标永远瞄准当地统治者,只要干掉这些既得利益集团,蒙古汗国马上就能在当地建立起自己的统治秩序。
从西夏到西辽,从金国到南宋,从花拉子模到东欧,概莫如是。
铁木真及其子孙在征战中的确有过大肆屠杀的经历,这一点没必要否认。但历史上为了建功立业而杀人盈野的事情多了,为什么大家总认为蒙古汗国是邪恶恐怖的化身呢?我认为有两个原因。
一、由于蒙古汗国在文治方面实在太差,导致他们在后世的话语权太低。
二、由于西方特有的宗教文化,把杀人盈野当做一种美化方式并加以夸大
在金国这个强敌未被消灭之时,铁木真不愿意强行吞并西夏,于是强迫他们臣服之后,就选择了撤军。
这样一来,西夏的统治阶层不会玩命反抗,蒙古汗国在此基础上获得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利益,显然比强行占领西夏地区要多得多。
通过蒙古汗国对西夏的攻略方式来看,他们不但擅长战斗,更擅长玩弄各种政治手腕,并习惯性地分化瓦解当地的利益群体。
就在两年之后,西夏内部再次发生宫廷政变,夏襄宗李安全被杀,新继位的夏神宗李遵顼继位之后,西夏彻底变成蒙古汗国的忠犬,并在蒙古汗国攻打金国的战争中趁火打劫,狠狠地捞了一笔。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9f7j74k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