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面临灭亡关键时刻,锦衣卫都到哪了?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明朝初期恢复了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但到了而明崇祯皇帝时明朝就已千疮百孔.明崇祯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地位,明崇祯雷厉风行做了一系列措施,但最终却促使了文官势力越发膨胀。
这位皇帝并不荒淫也不懒惰,但在历史上却籍籍无名,并没有挽救回残败不堪的大明王朝。随着李自成的壮大,明崇祯最终自缢在煤山的清风明月下。
令人疑惑的是,李自成的农民军攻破北京城后,明崇祯退无可退的情况下选择自缢,此时,他的身边没有侍卫,这是什么情况呢?明朝时期强大的锦衣卫哪里去了?
明朝有两个令人闻风丧胆的部门,一个是锦衣卫,另一个就是东厂了。东厂主要作用便是审问,而锦衣卫则是明朝的军政搜集情报机构。
锦衣卫的前身是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拱卫司”,随着时代发展,直到洪武十五年才被称为“锦衣卫”。
这个部门设立的初衷,是朱元璋用来管制朝廷中那些别有用心的大臣们。锦衣卫在明朝的地位很高,除了听命于皇帝,不受其他人限制。
因为锦衣卫是由皇帝直接管辖的,朝中其他官员不得干涉,朝中官员的案件便皆由锦衣卫处理,从而导致众人畏惧锦衣卫。
锦衣卫内部人员也是分等级的,锦衣卫的老大被称为“指挥使”,在朝中算得上正三品官员,其次是正四品、千户、百户以及小旗。
可以说,从明朝建立开始就有了锦衣卫,他们在明朝是呼风唤雨的存在,既然权利这么大,为何关键时刻却消失了?
事实上,锦衣卫前期忠于皇帝,尽心尽力为朝廷做事,同时肩负着保护皇帝的责任。
到了明朝中后期,锦衣卫的触角已经渗入明朝军队中,随着权力的膨胀,有个别心怀不轨者暗中投靠他人,甚至做出危害朝廷的事情。
为了阻止一家独大,皇帝便设立了与他们对立的东厂,两个部门明争暗斗,导致战斗力下降。他们将精力都用在了对方身上,朝廷自然会受到牵连。
李自成包围北京城时,锦衣卫自然会与之对抗,但伤亡惨重,最终更是选择了投降。
据记载,明末最后一位锦衣卫指挥使是骆养性,自掌管锦衣卫以来,深受皇帝信任。但自从李自成攻入京城后,为保存性命,竟献上三万两白银,并归顺于他。
多尔衮入京后,骆养性再次选择投降,归顺清朝,为了笼络人心,骆养性并没有被杀害,甚至得到了天津总督一职。本以为会得到清朝的重视,谁知没多久便被革职,最后于顺治六年去世。
都说上梁不正下梁歪,指挥使都这样,其他的锦衣卫自然有样学样,除了战死的,大多都做了叛徒。
历史资料显示,同为明朝锦衣卫的李若琏,虽然是最后一名却是最有骨气的,死守城门直至战死。
清朝入关后,依然有锦衣卫的存在,只不过所担任的职责不同,但依然听命于皇帝。不久后,锦衣卫便改称“銮仪卫”,自此,锦衣卫就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
锦衣卫辉煌过但兴亡都是皇帝的一念之差,他们虽说是精挑细选的精干之人,但无非是执行特殊任务时比较出色而已,在数万军队面前,这些人根本不会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94k6nqm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