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吴三桂阎应元,大阎应元吴三桂

明朝官职阎应元们:复叛死亡小吴三桂阎应元,大阎应元吴三桂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学网www.lishi88.cn)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

吴三桂阎应元,大阎应元吴三桂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学网www.lishi88.cn)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明末清初的历史上,吴三桂和闫应元,似乎是截然相反的两个人,但吹去历史的浮砂,细看二人真实的所作所为,确实如此相似。可是历代以来前者被视为汉奸,而后者侧被捧为英雄,真是历史和我们国家民族开的大玩笑。

明朝官职

吴三桂:辽东总兵,平西伯戍卫辽东,山海关『受诏勤王未赴』

阎应元:江阴典史, 广东韶州英德县主簿(未赴任)

官阶高低,天差地别

入清

吴三桂:先是李自成紧逼北京,崇祯没辙,只好动老本,下召吴三桂带关宁铁骑勤王,吴三桂逡巡不前,一路观望,错失良机。

后来李自成的叛乱进入北京,崇祯去景山上树,三桂不投降李自成,引兵退保山海避开风头以观其变。李自成害怕清兵入,定「保」,於是兵20,4月13,由李自成率大,奔赴山海攻三桂。4月22,大,三桂为消李自成,复辟明朝,乃求救於多尔衮,引清兵入关,联军击溃李自成。但后来局展致身不由己,其本人也没有为大明殉国的意思,于是投降清朝

阎应元们:

江阴典史,击败海盗(抑或镇压渔民起义)有功,被调任广东韶州英德县主簿,此时清朝已下江南,国家易代在旦夕直接,阎应元也是逡巡不前,嫌路不好走为由未去广东赴任,留在江阴观察局势。

大清顺治2年(16四5年),残明伪“弘光皇帝”伏诛,江阴降清,残明知县解印去职。清朝派员接收。闫应元们也没有为大明殉国的意思,顺利降清。

此时“弘光皇帝”虽然已经完蛋,但残明政权还在,江阴附近还有杨文骢等武装抗清,如果阎应元真有他后来遗书里“带发效忠”“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的志向,或者可以跟残残明南奔,或者可以跟杨文骢等人起事,或者可以1个人抗把大刀杀到清兵群里杀1个够本杀2赚1个,也可以搞点恐怖活动之类的,但他都没有作。任凭清朝接收江阴。

他们实际上作了什么呢。

我看很多鼓吹阎应元和他的朋友,以后和他并称抗清三公公的江阴训导冯厚敦典史陈明遇的文章,发现即使是这些东西也有描述了下面的事件:

清知县方亨继任,循例颁布剃发令。方亨叫书吏把府文写成布告张贴,书吏把笔扔到地上说:“就4也罢!”消息很快传遍全城,阴历6月28日乡耆议请留发。方亨不许。 闰6月初1日清晨,方亨以上香为名,召集地方诸生百余人及乡绅、百姓会于文庙。众人问道:“现在江阴已尽归顺,应该没有什么事了吧?”方亨道:“只剩下剃发了……

我们看,残明败退的时候,书吏,训导冯厚敦,典史陈明遇,阎应元这些人压根并没有讲什么忠义――留在江阴等接收,也没有讲什么华夷之辨――跟杨文骢等武装抗清,他们都是乖乖的把清朝的接收官员请了进来,踏踏实实的继续当自己的公务员。他们是“忍辱负重”的地下工作者吗?似乎也不可能,不然方亨怎么会在他们的帮助下把接收工作进行的这么顺利?他们都是最下层的小官吏,比不了吴三桂的,可他们给大清朝的扛的活,也算尽了1个投降小吏的义务,兢兢业业的完成了交接,叫清朝的接收官员基本很满意。

如果不出后来的事,他们就是小洪承筹,但后来的事发生了,他们和吴三桂1样,也造反了

复叛

吴三桂

此君在清朝初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南征北战,卖衣服的说起这个来如数家珍,我就不细说了。他完成了1个投降大员的义务,然后也得到了自己应得的奖励,去云南就藩了。

然而“治十七年,朝廷以不足,令三桂裁兵。康熙12年(167三年)康熙帝议撤藩,于是吴三桂联合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及广西将军孙延龄、陕西提督王辅臣等以打着复衣冠大明的旗号起兵反清。1时尽下西北西南华南,声势浩荡。

阎应元

也是打着衣冠的旗号又反了,他们在初2日突然发难,把方亨等逮捕,推典史陈明遇阎应元为首,以“大明中兴”为旗号,看好了,这时候想才起中兴来了,早干什么去了呢?自称江阴义民正式叛清。常州知府宗灏派兵丁三00人赶来镇压被歼,清军统帅多铎派刘良佐领兵数万来攻。自闰6月下旬包围江阴县城,屡攻不利。再派恭顺王孔有德“率所部兵协攻”,接着又派贝勒博洛和贝勒尼堪携红衣大炮前往攻城。屡惨败,居然赔进去了好几个亲王贝勒。这和吴三桂1时席卷半个中国相比也小几号。

死亡

吴三桂

自称周王、天下招讨大元帅。康熙十五年(1676年)起,王臣接受康熙的招,耿精忠势穷乞降,尚之信也继而降清。吴三桂占领湖南后,未趁王臣之,溯江北上,坐失战机,而清军则贯注全力,收复湖南大片土地。康熙17年,吴三桂在衡州(今湖南衡阳)称帝,国号“大周”,改元“昭武”,大封百官诸将。当年秋,吴三桂病4,其孙吴世继承帝位。清军乘机分路进,湖南、贵州、广西、四川等沦陷各省次第光复。20年清军光复云南省城昆明,吴世绝望自杀。

阎应元

8月21日,清军集中大炮轰击城,东北角,城墙崩塌,清军蜂拥而上,江阴失守。冯厚敦绝望自杀,陈明遇巷战4,阎应元负伤投湖,清军还是把他从水中救出,屡次劝他投降,这次不降了,被正法。

还用再说什么吗?

阎应元们或为县府小吏或为士绅,在自己效忠的王朝行将就木的时候,并没有设法挽救,而是冷眼旁观,抛弃了腐朽的封建道德,老老实实的去了新王朝继续自己的事业。

而吴三桂可以托词借兵助剿,唐朝就有借胡兵剿灭叛乱故事,这样的大人物,总要想办法给自己遮羞,而这些小人物,却连这个托词都不用找,1个阎应元跟吴三桂比算不了啥,但千千万万个阎应元就不是1个吴三桂比得了的了,明朝最后的灭亡,清朝的顺利接收和建立,不在李自成,不在大清,就在于这千千万万个小吴三桂啊。

后来二人如出一辙的复判,都表现了二人的反复无常,当然还是那句话,二人对在历史里起的作用,有大有小,但惊人相似,无非一个是放大版,一个是浓缩版罢了。

还有人纠缠阎应元们是不是民族英雄?

还是那句话,没必要谈论民族不民族的,这些三姓家奴首先根本就不是英雄,撑死就是个吴应熊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8kaotgc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