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遇春立下了哪些功劳呢?
明朝的建立,虽然离不开朱元璋的天纵之才,也离不开一些辅助的文人大将,其中常遇春就是朱元璋征伐天下路上的左膀右臂之一,本篇就来了解一下这位都立下了哪些功劳吧!
他在清朝中期的重要程度,是无人可比的,以至于嘉庆皇帝都拉着他的手,和他套近乎说:“大哥,咱俩同年,一定要互相帮助,你的事就是你的事,我的事也是你的事,天下打仗的事儿,我可就全拜托给你了。”
你想想,一个满族皇帝,不是对八旗的贵族说这话,而是对一个汉人的大臣说这话,你可以想想,这个汉人有多能打。当然,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反映了到了清代中期以后,八旗军事力量的衰落。

在清朝的历史上,为了向新疆用兵,先后有三个汉人名将,担任过陕甘总督,清初是岳钟琪,清末是左宗棠,这两个人都是大名鼎鼎,如雷贯耳,而清朝中期的就是杨遇春,同样也是声名显赫。
对于他是一个清代名将,那是大家早就知道的事情,但是对于他是一个武林高手,恐怕就鲜为人知的。根据山东社科院王赛时先生的考证,这个杨遇春是武举人出身,江湖上一等一的高手,手持九尺长的软铁鞭,见人抽人,见马鞭马,专朝天灵盖上招呼,一鞭下去,无论是人头马头,全部打成碎片。王先生的文章说,曾经有一个力大无比的蛮夷,为了杀杀清军的威风,把衙门前的石狮子抱到了操场中央,然后放出狠话,说清军有本事就抱回去。
石狮子太重,清军还真没有人抱得动,眼看颜面尽失的时候,杨遇春飞马赶到,呼呼两鞭,将石狮子劈成四半,然后用鞭子卷起残块,甩回原地,这一手功夫一亮,惊的蛮夷目瞪口呆,立刻跪地拜服,清军则欢声雷动,找回了面子。关于这个神奇的故事,我还真是不敢相信,也不敢不信。
为什么呢?因为杨遇春参战数百次,年轻的时候,回回都会参加敢死队,每次必然冲锋在前,可是你猜猜结果如何?他连一根汗毛都没有受过伤!
这简直是匪夷所思的,之所以叫做敢死队,那就是因为你要做的事,是九死一生的,所以才叫做敢死队。一般人参加过三次毫发无伤的已属难得,像杨遇春如此神勇的,只能说是祖坟冒青烟了。
除了武艺超群,杨遇春的军事造诣也是不同凡响的。杨遇春在清朝中叶,作出了一项重大军事改革,其意义不亚于戚继光改革明军。
他最大的贡献是,创造了一支以130个人为基础的战斗队形,叫做“速战阵”。 这个阵型的特点是,以多兵种组成,用冷兵器诱敌,用火器杀敌。
这个阵型,由10名长矛兵,10名刀牌手,10名弓箭手组成前阵,引诱敌人进攻。 在这些人的背后,部署了10挺大口径散弹枪,30支鸟枪,10门三人操作的抬枪,最后是20名骑兵,以及旗手指挥官等等。
然后再由这10个130人组成的小阵,合起来组成一个大方阵或者大的长条阵,130人和1300人,恰好和后来的连团编制人数,大体相当。

杨遇春作战的特点是,不先使用火力攻击对方,以避免对方逃跑,或者不主动进攻。而是先使用冷兵器挑战对方,诱使对方发动攻击。
当敌人逼近到一二十米的时候,前方的使用冷兵器的士兵,快速的退向阵后,然后使用散弹枪的士兵开火,先把对方的队形轰乱,遏制对方的冲击势头,接着30支鸟枪上前,逐个射杀敌人,最后十支抬枪冲到最前方,给对方决定性的一击,然后已经重新装好弹的散弹枪和鸟枪再次向前,循环往复。
由于这时双方距离只有一二十米,无论任何盔甲和盾牌,都无法阻挡火器的射击,而且在这个距离上基本上是百发百中,所以就可以全歼敌人,而不是像以往那样,早早的远距离射击,看起来声势很大,实际上打不着几个人。
一旦敌人被击溃逃跑,使用冷兵器的长矛兵和刀牌手以及骑兵,再次从后阵冲向前方,负责追杀敌人。
常遇春在明朝的超高地位是非常正常的,明朝能够尤其出力,才能够一起建议大明朝。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7s4a81q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