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路口的安禄山:忠诚和生命,哪个更重要?

原标题:站在十字路口的安禄山:忠诚与生命哪一个重要?说起安禄山,与郭子仪是两个极端。唐玄宗在对待安禄山的时候,从来都是一个巴掌一块糖,目的就是让安禄山乖乖听话。…

原标题:站在十字路口的安禄山:忠诚与生命哪一个重要?

说起安禄山,与郭子仪是两个极端。

唐玄宗在对待安禄山的时候,从来都是一个巴掌一块糖,目的就是让安禄山乖乖听话。

后来几任大唐皇帝再对待郭子仪的时候,从来也是一个巴掌一块糖,目的就是让郭子仪乖乖听话。

面对同样的平衡术,郭子仪表现出了极度的驯服,而安禄山却开始有了反抗的迹象。

十字路口的安禄山:忠诚和生命,哪个更重要?

当安禄山回到关东之后,杨国忠又开始找茬打击安禄山。

如果唐玄宗和安禄山依然配合默契,那么接下来的过程大概是这样的:

首先,唐玄宗默许杨国忠打击安禄山,安禄山对此表示诚惶诚恐;

其次,安禄山主动要求避开嫌疑之地,唐玄宗表示反对;

最后,唐玄宗安抚安禄山一番,适当削减他一些权力,并用物质报酬作为补偿。

可这个时候的安禄山,似乎已经不打算继续和唐玄宗玩默契了。

换言之,安禄山这条超级战犬已经打算向主人唐玄宗显露一下獠牙。

出于这种原因,安禄山用一种非常强硬的态度,把杨国忠的攻势顶了回去。

关于这件事情的经过,史书是这样记载的:一位名叫韦陟的关东官员名气很大,杨国忠担心他入京当宰相,威胁自己的地位,所以派人查他的贪腐情况。

韦陟惹不起杨国忠,所以找到中丞吉温,希望他能帮忙向安禄山求救,但这件事又被杨国忠拿来借题发挥,想坐实韦陟贪腐一案。

后来,韦陟被贬到广西当了个小官,吉温也受到牵连,被贬到湖南。

这事把安禄山惹火了,他亲自上书为吉温诉冤,并直指杨国忠是奸臣。

河东太守兼本道采访使韦陟,斌之兄也,文雅有盛名,杨国忠恐其入相,使人告陟赃污事,下御史按问。陟赂中丞吉温,使求救于安禄山,复为国忠所发。闰月,壬寅,贬陟桂岭尉,温澧阳长史。安禄山为温讼冤,且言国忠谗疾。上两无所问。

安禄山的这种表现,让唐玄宗有一种说不出的害怕,因为这多少意味着安禄山的情绪有些失控了。

诚然,安禄山在表达不满时,只是把矛头指向了杨国忠。但是谁都知道,指向杨国忠的时候,距离唐玄宗最多也就一毫米的距离。

十字路口的安禄山:忠诚和生命,哪个更重要?

对于此次贬官事件,传统史书认为这是杨国忠的个人行为。

必须承认,坐实韦陟贪腐或许是杨国忠在公报私仇。但杨国忠通过种种方式打击安禄山(或关东派)的行为,肯定是受到唐玄宗默许的。

如果没有唐玄宗的默许,杨国忠得有多大胆子,才敢和坐拥关东三大军区的安禄山叫板?

安禄山是什么人?那可是举手投足都能使得整个天下大乱的军方大佬。如果杨国忠胆敢因为私人恩怨,就把安禄山逼得造反,那他就算有十颗脑袋都不够砍。

传统史书在写这段历史的时候,总把唐玄宗按老年痴呆去写:谁都知道安禄山是一头恶狼,但唐玄宗却他当成一只萌萌的宠物狗;谁都知道杨国忠是奸臣,但唐玄宗却认为他是治国能臣;而杨国忠频繁地折腾,唐玄宗竟然一直被蒙在鼓里。

传统史书甚至还说,杨国忠早就知道安禄山要反,唐玄宗又屡次不听劝告,所以杨国忠一门心思地和安禄山作对,就是希望能逼反他。

安禄山专制三道,阴蓄异它,殆将十年,以上待之厚,欲俟上晏驾然作乱。会杨国忠与禄山不相悦,屡言禄山且反,上不听;国忠数以事激之。欲其速反以取信于上。

杨国忠的智商得有多低,才能干出这种不着调的事来?

安禄山造反之后,杨国忠的地位受到影响了吗?并没有。

一直到马嵬坡兵变之前,杨国忠都是唐玄宗的主要助手。大多数人甚至认为,唐玄宗后来决定转进蜀地,也是听从了杨国忠的劝说。

初,国忠闻难作,自以身帅剑南,豫置腹心梁、益间,为自完计。至是,帝召宰相计事,国忠曰:“幸蜀便。”帝然之。

十字路口的安禄山:忠诚和生命,哪个更重要?

实际上,只要设身处地的思考一番就能明白:杨国忠的所作所为,其实都是在唐玄宗的默许下进行的。

但这种行为属于潜规则,没法拿到台面上来说,所以大家在说起唐玄宗与杨国忠的关系时,总是装傻充愣,硬生生地编造了一个老年痴呆皇帝和无恶不作奸臣的形象。

安禄山对此也一再装傻充楞,并把这个原因当成他造反的绝佳理由。

用冠冕堂皇的大道理来说就是:不是我要造反,实在是因为皇帝已被杨国忠这个奸贼迷惑了,所以我必须得替皇帝把这个奸贼清理出局。

会有奏事官自京师还,禄山诈为敕书,悉召诸将示之曰:日「密旨,令禄山将兵入朝讨杨国忠。诸君宜即从军。

哥舒翰等人同样在装傻充楞,是因为只有如此,他们才可以遮遮掩掩地对抗中央政府。

看到不利于自己的政令,哥舒翰等人就说,这并不是皇帝的意思,而是奸臣杨国忠的意思。总而言之,我抗命不是对皇帝不恭,而是看不惯奸臣杨国忠。

上许之,使剑南军将李福德等领之。又募万人屯灞上,令所亲杜干运将之,名为御贼,实备翰也。翰闻之,亦恐为国忠所图,乃表请灞上军隶童关;六月,癸未,召杜干运诣关,因事斩之;国忠益惧。

太子李亨同样在装傻充楞,是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把唐玄宗的爪牙拔掉,给自己的上位制造好机会。

用冠冕堂皇的大道理来说就是:皇帝之所以一再犯重大失误,就是因为有奸臣杨国忠存在,所以我们必须得把他清理掉。

可等到杨国忠被清理出局后,李亨立刻拒绝跟随唐玄宗南下。

用冠冕堂皇的大道理来说就是:不是我想北上,而是大家都希望我北上。

李亨北上之后,立刻选择擅自称帝,并尊奉唐玄宗为太上皇。

用冠冕堂皇的大道理来说就是:不是我想称帝,而是大家都希望我称帝。

把话说得这么透有意思吗?实在是没意思。

我只是想告诉大家:皇权的神圣性和神秘性从来都只存在于传统史书当中,现实中的人口口声声说着大道理,心里所思所想的却都是利益。

十字路口的安禄山:忠诚和生命,哪个更重要?

聊完杨国忠,让我们把话题拽回安禄山身上。

虽然破口大骂杨国忠是奸臣,但此时的安禄山也只是在发泄不满,未必就一定会造反。

确切地说,此时的安禄山正站在人生最重要的十字路口上,忠诚还是背叛?这是个问题。

选择忠诚行不行呢?从理论上讲,可以。

如果安禄山选择重拾与唐玄宗之间的默契,再次进京面圣,大概率不会出事。为什么呢?

唐玄宗既然默许杨国忠打击安禄山的旧部,本身就证明:唐玄宗还把安禄山当成自己的超级战犬而非敌人。

对于超级战犬,必要的调教不能少。

如果唐玄宗已经认定:安禄山无可救药,非杀不可,他就绝不会放任杨国忠打击安禄山的旧部。

因为此时的安禄山还在关东军区,如果唐玄宗的杀机被安禄山察觉,那么安禄山不想反也得反了,因为这是彻头彻尾的“被逼反”。

唐玄宗大概率会表现得相当友善,找机会引诱安禄山自投罗网。

或许有人会说:“安禄山又不是傻子,你说诱骗就诱骗?”

对此,我们必须有一个深刻的了解:无论是军事领域还是政治领域,“虚实之间、变幻无穷”这句话永远都是至理名言。

小说《三国演义》中,曹操赤壁兵败那一章写得非常精彩。

曹操有三次选择的机会,但曹操三次选择都选错了,最后在华容道遇上了关羽

这能说明曹操蠢吗?显然不能。这能说明诸葛亮聪明吗?显然也不能。

因为坐在办公室里想出来的妙计,永远都需要根据现场突发情况随时进行更改。

比如说,当曹操决定走小路的时候,刘备军队中突然出现一个反骨仔,告诉曹操小路有埋伏,曹操会相信吗?

如果我们把“虚实之间、变幻无穷”当做一个辩题,引入曹操的三次选择,那么即使辩上几天几夜,也不会分出胜负的。

当安禄山看到杨国忠竟然在中央政府公开拘捕、打击自己的亲信时,他会怎么想呢?

是夏,京兆尹李岘贬零陵太守。先是杨国忠使门客蹇昂、何盈求禄山阴事,命京兆尹围捕其宅,得安岱、李方来等与禄山反状,使侍御史郑昂之缢杀之。

最简单的思维是:自己如果此时贸然前往中央,肯定凶多吉少。因为杨国忠这样打击自己,肯定是得到了唐玄宗的默许,就这是唐玄宗要清洗自己的前奏。

再仔细想一想:安禄山肯定会知道,自己此去中央政府,应该是有惊无险的。因为唐玄宗真对自己动了杀机,怎么可能会这样打草惊蛇呢?

可如果再往深处想一想:唐玄宗是不是故意表现出要再度驯服我的样子,把我诱骗到中央杀死呢?

从这个角度来看,安禄山感到害怕,从而选择背叛,似乎也不是不能理解。

在不断的左右摇摆中,安禄山逐渐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反了!

于是乎,在唐玄宗天宝十四年的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的12月16日,安史之乱正式爆发!

十字路口的安禄山:忠诚和生命,哪个更重要?

安禄山最终做出了选择,但这却是一个令人感到遗憾的选择。

安禄山选择造反之后,唐玄宗立刻杀了他的长子安庆宗。

一年之后,安禄山又在内外交困的环境中被次子安庆绪所杀。

又过了一年,安禄山全家被杀。

如果安禄山选择忠于唐玄宗,结果一定会比这差吗?未必。

唐玄宗再度下旨让安禄山到长安,他遵旨就是了。皇帝一定会杀他吗?未必。

说一千道一万,安禄山是唐玄宗棋局中最重要的棋子之一。安禄山以前得到的一切荣宠,都是在唐玄宗主动给予的,而不是安禄山逼宫抢来的。

在这种背景下,后世读者会怎么看安禄山呢?

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安禄山乖乖进京却被唐玄宗杀了,这得是多大的冤情?

在安史之乱前,翻开安禄山的履历,有什么污点吗?好像没有啊!

或许有人会说:“传统史书写得明明白白,安禄山上位是靠坑蒙拐骗,本来就不是什么好东西!”

老兄,传统史书之所以这样记载,不过是因为安禄山最终失败了。如果安禄山一副宁死也要忠于唐玄宗的样子,谁还会说他坑蒙拐骗呢?

即使有史官强辩:“安禄山根本就不是什么好东西,他表现得顺从不过是在装孙子,要不是唐玄宗杀了他,他肯定早就反了。”

问题是:如果这种逻辑成立,就等于说安禄山口蜜腹剑。

那么,天下谁人不可杀?

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安禄山选择继续保持忠诚,他的人生经历和历史评价或许会有更好也更完美的收场方式。

十字路口的安禄山:忠诚和生命,哪个更重要?

我一再指责安禄山的选择不对,难免会有人说我站在上帝视角看问题。但我还是要强调一遍:安禄山的选择令我感到非常遗憾。

对此,我还是要用郭子仪来和安禄山做一个对比。

郭子仪的人生经历如何呢?一个词:完美。

郭子仪年薪二十四万缗,而这并不包括各种奖金,所以郭子仪家里的良田、名园、房产实在多的数也不数不过来,珍宝堆积得像山一样。

岁入官俸二十四万贯,私利不在焉……前后赐良田、美器、名园、甲馆不胜纪。

郭子仪的府邸坐落于京城黄金地段,房屋多得一眼望不到头,光仆人就有三千多。仆人们出来进去的,彼此都不知道对方在府里什么地方居住。因为府里的人实在太多,面积实在太大。

其宅在亲仁里,居其里四分之一,中通永巷,家人三千,相出入者不知其居。

郭子仪的孙子非常多,多到郭子仪都不能认全的地步。

诸孙数十人,每问安,不能尽辩,颔之而已。

郭子会见宾客时,从来都是姬妾环绕,而这些姬妾也从来都是一副肆无忌惮的样子。

郭子仪每见宾客,姬妾不离侧。杞尝往问疾,子仪悉屏侍妾,独隐几待之。或问其故,子仪曰:“杞貌陋而心险,妇人辈见之必笑,他日杞得志,吾族无类矣!”

郭子仪家的奴仆骄横无比,见到高级军政长官进入郭府,从来都缺乏应有的尊敬。

仆固怀恩、李怀光、浑皆出麾下,虽贵为王公,常颐指役使,趋走于前,家人亦以仆隶视之。

通过上述史料,我们完全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郭子仪所拥有的物质享受,乃至于郭子仪在生活当中表现出来的种种行为,都绝不逊色于历史上任何一个奸臣或权臣。

十字路口的安禄山:忠诚和生命,哪个更重要?

但郭子仪的历史评价如何呢?还是那个词:完美。

如果安禄山选择永远效忠于唐玄宗,谁敢说他不会获得郭子仪这样的规格待遇呢?

不过话又说回来,郭子仪之所以能够如此完美地结束一生,谁敢说他不是从安禄山身上吸取了教训呢?

虚实之间、变幻无穷;真假之间、难以琢磨。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7rlq4ms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