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战胜项羽,兵行险着太重要了

原标题:刘邦为什么能战胜项羽?恰当的兵行险着太重要了刘邦杀出蜀中,“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是无数人都知道的。这个典故:章邯看到刘邦修栈道,于是派重兵防守相关区域。…

原标题:刘邦为什么能战胜项羽?恰当的兵行险着太重要了

刘邦杀出蜀中,“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是无数人都知道的。

这个典故:章邯看到刘邦修栈道,于是派重兵防守相关区域。却没有想到刘邦会从陈仓出兵,于是很快就败给了刘邦。

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刘邦战胜项羽,兵行险着太重要了

其实,只要我们认真看史料就会发现:史料只是记载了章邯败给刘邦这件事曾经发生过,至于章邯是怎么败的,为什么会败,却显然不像大家所想象的那样简单。

声东击西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战略,章邯作为一个身经百战的将领,不至于连这点都不懂。在刘邦修栈道的时候,章邯一定也会防着刘邦在背后使阴招。

问题在于:就算章邯确定,刘邦一定会在背后背后使阴招,那又能怎样呢?再具体点,就算章邯知道刘邦可能会从陈仓一线寻找突破口,章邯又能怎么样呢?

如果章邯因为这个原因,就把重兵调集到陈仓一线防范刘邦,那章邯一定是犯傻了。

这就好像剪刀石头布一样,你提前知道我会出布,所以就提前出剪刀。但在看到你出剪刀之后,我难道不会变招出石头吗?

刘邦战胜项羽,兵行险着太重要了

具体到刘邦身上,章邯大规模调兵是瞒不过刘邦的。如果刘邦发现章邯在陈仓一线调集了重兵布防,难道刘邦就不会换个突破口吗?

被动防御只能被进攻方调动,这是没有办法的。

在一场具体战争中,无论双方整体实力有多大差距,真正能决定胜负的,都是在局部战场的力量对比。

就比如淮海战役中,我军整体兵力不如敌军,但我军就是可以一次又一次地全歼敌军。原因只有一个:我军永远可以在局部战场拥有兵力优势。等敌军的援军赶来时,我军已经吃干抹净撤退了。无数的局部优势综合起来,造就了一场辉煌的胜利。

刘邦战胜项羽,兵行险着太重要了

而如何能确保自己在局部战场获得优势呢?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就太难了。就好像剪刀石头布这种简单的游戏,又有谁敢保证自己百战百胜呢?

虚虚实实,本就是最基本的军事策略。我说我要出剪刀,你敢相信吗?你敢不相信吗?

反进攻去打蜀中?别逗了,从关中杀进蜀中是上坡路,逆风进军的结果是什么?后来的曹操那么大优势都不敢尝试,章邯不冒险情有可原。

汉军想要杀进关中,就必须穿越秦岭,秦岭山脉上有四条山谷可以通行,从东向西,依次为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和散关道(陈仓道)。再往西就是祁山道,祁山道虽然也能走,但需要绕道陇西再转陇山(六盘山)入关中。这条路太绕,更会平添变数。

一共五条道,刘邦军队都有可能选择。根据这份情报,章邯应该如何布防呢?

刘邦战胜项羽,兵行险着太重要了

最保守的方法就是平均分配兵力:容易防守的区域少派兵,难以防守的区域多派兵。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绝不会被打个措手不及,这种方法的坏处在于:章邯无法在局部战场形成优势兵力。

最激进的方法就是重点防御,提前预测刘邦的进攻路线,把军事主力调到相关区域先行设防。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容易在局部战场形成优势兵力,坏处则是容易被打个措手不及。

章邯最终没有选择重点防御,就是因为章邯不敢做这场赌博。章邯之所以失败,也在于没有选择重点防御。可如果时间倒流,章邯就一定能洗刷战败的耻辱吗?未必。

在我看来,这场战争的精彩之处,绝不是什么“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而是韩信到底用了什么方法来迷惑章邯,而章邯面对这些迷惑又做出了怎样的判断。但由于史料散佚,第一手资料我们是看不到了。

刘邦战胜项羽,兵行险着太重要了

但有一些原因也是可以分析的。比如说:刘邦为什么能够如此迅速地杀入关中呢?

因为韩信有着过人的才华?这当然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入侵敌国这种事,根本就不是单纯的军事手段所能解决的。

刘邦之所以能够迅速入关,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对关中的经营。虽然在项羽分封时,刘邦没能成为关中王。但刘邦独自经营关中数月,在关中拥有极高的人气。

军事是政治的延续,有了良好的民意基础,韩信的军事才能就可以获得最大程度的释放。

如果项羽和刘邦易地而处,项羽能做到这一点吗?很难。因为项羽在咸阳屠城,杀了投降的秦王子婴,火烧了秦皇宫,还抢了不少财物和人口。但凡有点良心地关东百姓,谁会对项羽有好感呢?

反观刘邦,入咸阳以后对百姓秋毫无犯,还颁布了许多类似于“约法三章”的惠民条约。但凡有点良心地关东百姓,谁不会对刘邦有好感呢?

如果关中地区齐心协力地支持章邯,章邯坐拥天然的地理优势和民意基础,刘邦还有可能击败章邯吗?

只要想明白这个问题,就能明白一件事:刘邦之所以能入关,最重要的是刘邦在关中得人心。

刘邦战胜项羽,兵行险着太重要了

对比刘邦的顺利入关,再看看项羽在齐国的攻略,差距一目了然:刘邦打败章邯,直接入关并顺利经营关中。项羽拼了老命才打败田荣,但项羽刚走,田横就再次光复了齐国。

诚然,章邯在秦国的影响无法和诸田在齐国的影响相提并论,但项羽和刘邦在施政手腕上的差距还是不可忽视的。

章邯在战败之后,并没有投降刘邦,而是选择了继续抵抗。并不是他看不起刘邦,而是章邯更希望拖住刘邦,为自己争取足够多的时间。刘邦拿下关中,下一步必然会和项羽发生冲突。只要刘项战局胶着,章邯东山再起的机会就来了。

只是章邯并没能做到这一点,公元前205年4月,刘邦攻入项羽的首都彭城。同年5月,被项羽打得大败而回。同年6月,刘邦回师关中,引来河水淹灌章邯困守的废丘,章邯自杀。

在关中未定的情况下大举东征,刘邦走了一步险棋。但这步险棋打乱了项羽的部署,章邯也没能利用上。

虽然刘邦被匆匆赶回的项羽击败,但就在项羽回师的时候,齐国光复,赵国转危为安。如果刘邦执意先平定关中消灭章邯,项羽很有可能已经消化了齐国,赵国也收入囊中。

如果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刘邦面对的就是整合了所有诸侯国的项羽,再想获胜就难了。

项羽最初敢放弃关中,就是因为项羽相信,自己可以用很短的时间平定六国故地,而刘邦和三秦一定会乱上一段时间。只要自己能够整合中原各国,刘邦和三秦只有灭亡一条路可以走。但事与愿违,项羽也只能仰天长叹。

刘邦战胜项羽,兵行险着太重要了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关中作为四塞之国的优势,彭城作为四战之地的劣势,马上就显现出来了。

项羽在北边,需要面对齐国和赵国的威胁;在西边需要面对汉国的威胁;不久之后,南边的英布也加入了围攻项羽的行列,项羽三面受敌。

在这种背景下,项羽的军事主力被拖在荥阳和成皋一线,进退不得。项羽无法前进,因为他无法突破这道防线;项羽无法后退,因为他担心刘邦会趁势追击。

刘邦则背靠关中,守住荥阳和成皋一线,只要专心面对来自东边的进攻就可以了。在这种背景下,刘邦可以派韩信开辟第二战场,而项羽只能被动地应付。

刘邦战胜项羽,兵行险着太重要了

现在的项羽只有一条出路,就是突破荥阳和成皋防线,把刘邦逼回函谷关。只有这样,项羽才能在西部构建出一条稳定的防线。

但项羽始终没能做到这一点,只能被动地与刘邦对峙,眼看着韩信四处攻城略地,最终丧失了所有的优势。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7earsvb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