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后世纪念
石鼓书院
据明代万历《重修石鼓书院志》、清代《清泉县志·营建志·祠祀》载,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衡州知府史中重建书舍六间以待游学者,有礼殿祀孔子,韩张祠祀韩愈、张栻二夫子。成化十八年(1482年),知府何珣修复旧祠时,增祀朱熹,遂创三贤祠。万历十七年(1589年),朝廷允礼部尚书曾朝节之奏请,增祀周敦颐,后又进李宽、李士真、黄干三人,遂改号七贤祠。 (参见词条:石鼓七贤)
遗迹故里
周敦颐在衡阳生活的遗迹原有五处:
一是紧伴石鼓书院即今司前街古称濂溪街(现衡阳市中山南路司前街口)是他外祖父左侍禁郑灿居住的祖宅;
二是今蒸水桥北原郑家庄户房即北岸濂溪周氏祖屋,由长子周寿次子虞仲后裔继承,今居衡阳市衡南县车江铁市、衡阳县金兰寺、重庆、洪江等周姓即源于此支。
三是衡阳市高新区柘里村爱莲堂 ,是周寿五子季仲次子兴继来此继承祖业,爱莲堂原是郑家祖传庄户房(距离—千二百余年),郑氏谱载“衡州西关有巨浸曰西湖”,“向公世居衡阳郡城外西湖”。郑向祖孙五人五进士,世代衣锦诗书传家,家产颇丰。宋时周围山林田土多是郑家祖产,后按规制濂溪公祭祀田四百亩(政义乡三百亩、长平乡一百亩)田租收入和年拨官银二十八两用于濂溪周氏宗祠春秋二祭。
宋末衡阳对周子纪念性建筑还有一院四祠,即西湖书院,西湖北岸濂溪祠,凤凰山濂溪祠、潇湘门内濂溪祠、石鼓濂溪祠,以上并非家祠,是属国家官设祭祀周子和教学合一的纪念地(年拨祭祀银四十两)。
爱莲堂
周敦颐,八岁来衡阳投靠舅父郑向 ,度过了人生最重要的17年成长时期,开创的理学成为宋、元、明、清700年不动摇的官学,在衡阳写下的119字的《爱莲说》因其借物言志 ,用莲花自喻,洁身自爱,被世代传颂。现有濂溪书院、濂溪祠、爱莲亭、濂溪别墅、周子祠等濂溪文化载体。爱莲堂坐落在衡阳市华新区柘里村。 祠堂中堂门上高悬“爱莲堂”横匾,祖堂神位上供奉着周敦颐、鲁迅(周树人)、周恩来的照片。2007年6月,周恩来总理的堂侄、原扬州市老干局局长周华瑞来衡阳“爱莲堂”祭祖时,随携周总理手书“爱莲堂”郑重制匾悬挂。2009年11月24日,道县濂溪故里为建周子衣冠冢,特派专人专车来衡阳“爱莲堂”奉取“灵土”。
2014年道县周敦颐故里晋升国家AAA景区。
周敦颐墓
周敦颐墓,又称濂溪墓,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濂溪区莲花镇周家湾之栗树岭,墓区总占地面积4.3万平方米。十年动乱期间,周敦颐墓地面建筑遭到严重破坏,但地下墓穴仍保存完好。1999年,在香港周氏宗亲总会的资助下,完成周敦颐墓第一期修复工程,使珍贵历史遗迹得以保存。香港周氏宗亲总会再出100余万元巨资复修该墓。1959年,周敦颐墓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经过修复,建成有牌楼、门楼、濂溪祠、爱莲池等景点。
濂溪书院
汝城濂溪书院始建于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为纪念北宋理学鼻祖周敦颐(世称濂溪先生)而建。公元1050—1054年,周敦颐任桂阳(今汝城)县令。期间“风节慈爱,吏治彰彰”,并在此写下《爱莲说》《拙赋》等千古名篇。周敦颐创立了理学理论基础,被称为“上承孔孟,下启程朱”的先贤。千百年来,汝城“士率其教,吏思其威,民怀其德”,兴建书院永作纪念。虽经近千年的沧桑变迁,然薪火相传,保存至今。书院为宋式四合院砖木回廊结构建筑,建筑面积1618平方米。
千年诞辰
2017年6月23日, 周敦颐诞辰1000周年纪念活动暨第八届理学文化节在湖南省永州市道县开幕。纪念演出后举行了濂溪书院揭牌、敬献花篮等仪式,活动期间还将举办周敦颐哲学思想、理学人物与流派学术研讨会、濂溪后裔座谈会等主题活动。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6jsh8tt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