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天子守国门”,在历史上究竟有何意义?
中国明朝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是大明的最好诠释。其实所谓的天子守国门,既悲壮又无奈。之所以会出现天子守国门这个情况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原因。…
中国明朝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是大明的最好诠释。其实所谓的天子守国门,既悲壮又无奈。之所以会出现天子守国门这个情况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原因。

大明朝的主要威胁来自北方,在草原上苟延残喘的残元势力依然是明朝的心腹大患。如果首都仍然建在南京的话,北方的两大强势亲王朱棣和宁王朱权都已经南下,那么大明朝对于北方的控制力将变得相当薄弱,这种局面对于大明朝北方的国土安全将是极为不利的。

但是随着时代的推移,大明朝的国力蒸蒸日下,北京城多次遭到满清骑兵的威胁。到了崇祯帝时期,北京城甚至还被李自成攻破了。可是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明朝的崇祯皇帝依然没有选择离开北京,其实崇祯也很矛盾,他也怕死,但是他不能离开北京城。

他们积极出去投降,自己再放点血贿赂一下当朝新贵们,非但可保性命无虞,而且依然能够高官得坐骏马得骑。所以当崇祯帝试探性的提出要南迁的时候,看到了这批人义正言辞的回绝,而崇祯皇帝恰恰是一个特别好名的人,见事不可为,他只能坐困愁城,最终吊死在煤山,万一脖子树上。所以崇祯的天子守国门是被迫的,因为他走不了。
那些阻挠崇祯的贵族们也没有一个好下场,李自成进城后,大肆搜刮他们的财富,稍微有些迟疑的,大顺军可不像崇祯皇帝那么好说话。经过李自成的大搜刮这批不顾国家安危的蛀虫几乎个个都变成了穷瘪三,也算是变相的为崇祯皇帝报了仇。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6bumnf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