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议潮人物生平

身陷暴政沙州起义河陇归地加强守备归朝逝世张议潮身陷暴政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张议潮出生于沙州(今甘肃敦煌)。敦煌张氏世代为沙州州将,是敦煌的鼎族豪宗。自…

张议潮身陷暴政

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张议潮出生于沙州(今甘肃敦煌)。敦煌张氏世代为沙州州将,是敦煌的鼎族豪宗。

自安史之乱之后,唐朝边防虚弱,吐蕃逐步蚕食了包括沙州在内的河西诸州。从乾元元年(758年)至大历十一年(776年),廓州、凉州、兰州、瓜州等地相继陷落。建中二年(781年),坚守多年的沙州也失陷。陷落后的河西人民惨遭吐蕃的蹂躏,丁壮者沦为奴婢,种田放牧;年老体弱者遭到杀害,有的被“断手凿目”,然后被抛弃。人民日夜思归唐朝。

在张议潮成长的岁月里,亲身经历了吐蕃的残暴统治,引起了他的愤怒。有感于吐蕃统治下民不聊生的凋敝景象,张议潮同情人民疾苦,对在平定“安史之乱”中被宦官边令诚陷害的著名将领封常清十分崇敬,曾亲笔抄写过《封常清谢死表闻》。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17岁的张议潮手抄一首《无名歌》:“天下沸腾积年岁,米到千钱人失计。附郭种得二顷田,磨折不充十一税。……舞女庭前厌酒肉,不知百姓饿眠宿。君不见城空墙框,将军只是栽花竹。君看城外衂惶处,打赌段芋花如柳絮。海燕泥欲作巢,空堂无人却飞去。”

张议潮沙州起义

《张淮深碑》中记载到,张议潮在沙洲“论兵讲剑,蕴习武经”,他认为“吐蕃之运尽”,于是“誓心归国,决心无疑。”为此,他开始积蓄实力,争取多方面的支持,如:

敦煌的名门望族,如索氏、张氏、李氏等。这些家族人丁众多,实力雄厚,他们在张议潮起义和收复河西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佛门僧徒。河西高僧洪辩虽以高深的佛法被吐蕃看重,被授予了“知释门都法律兼摄行教授”的职位,但他“远怀故国,愿被皇风”,所以尽力帮助张议潮收复沙州。西域佛教极盛,教徒数量庞大,广大的僧徒在百姓中有很大的号召力,在这些僧人的感召之下,对吐蕃的反抗精神深入人心;

豪杰义士。如后来张议潮的得力部下副使安景,部落使阎英达(又称尚延心)等,都是当地著名的豪杰。

张议潮正是在这些人的鼎力相助下,才明确提出了“归国”的口号,并广泛地组织、团结了各方面的力量。

张议潮塑像

进入9世纪以后,吐蕃国力不断衰退,内部动乱频繁。会昌年间(841年—846年),吐蕃灾荒连年,“人饥疫,死者相枕藉”。大中元年(847年),河东节度使王宰率代北诸军于盐州大败吐蕃洛门川讨击使论恐热(即尚恐热)所率吐蕃军。次年(848年),凤翔节度使崔珙相继收复原州(宁夏固原)、威州(宁夏中卫县)、扶州(甘肃文县西),及石门、驿藏、木峡、特胜、六盘、石峡、萧关等七关。唐朝的一连串军事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河西人民反抗吐蕃统治的斗争。在此期间,论恐热率五千骑兵来到瓜州,劫掠河西鄯、廓等八州。这一行动不仅激起了河西人民的极大愤慨,而且使他的部下怨望不平,“皆欲图之”。

在时机成熟后,张议潮于大中二年(848年)率众在沙州发动了起义,经过艰苦的奋战,驱逐了吐蕃守军。吐蕃军败退之后,从周边调集兵力,又将沙州包围。张议潮率城中兵马出战,击溃吐蕃。起义军终于在沙洲站稳了脚跟。

这一动乱,立刻成燎原之势,甚至造成了吐蕃内部的大变乱。藏文史书记载,这次“初发难于康,寝而及于全藏,喻如一鸟飞腾,百鸟影从,四方骚然,天下大乱”。论恐热亦发动叛乱,并篡夺了吐蕃大权,自称宰相,与吐蕃鄯州节度使尚婢婢自相残杀。

张议潮河陇归地

沙州光复后,张议潮当即派遣使者,赴京师告捷。当时,凉州等地仍控制在吐蕃手中,东道受阻,张议潮所派十队使者,只有煌高僧悟真所率的一支绕过大漠,到达了天德军(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至大中四年(850年)正月,才通过天德军防御使李丕奏闻唐廷,前往长安。唐宣宗大力褒奖张议潮等人的忠勇和功勋,擢升他为沙州防御使。

与此同时,张议潮自称兵部尚书,以沙州作为根据地,先后收复了瓜(治今甘肃安西东南)、伊(治今新疆哈密)、西(治今新疆吐鲁番东南)、甘(治今甘肃张掖)、肃(治今甘肃酒泉)、兰(治今甘肃兰州)、鄯(治今青海乐都)、河(治今甘肃和政西北)、岷(治今甘肃岷县)、廓(治今青海贵德东)等州土地。

大中五年(851年)八月,张议潮第二次向长安派出使团,以其兄张议潭和州人李明达、李明振,押衙吴安正等二十九人入朝,献上瓜、沙等十一州图籍。至此,除凉州以外,陷于吐蕃近百年之久的河西地区复归唐朝。

由于此时河西走廊的大多数州县已经处在张议潮军的控制之下,所以这一次的信使团出使长安的行程十分的顺利。十一月,唐廷于沙州置归义军,统领沙、甘、肃、鄯、伊、西、河、兰、岷、廓十一州,以张议潮为节度、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加检校吏部尚书兼金吾大将军、特进,封南阳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实封三百户。作为人质留在长安的张议潭被授为金吾卫大将军。

随着瓜、沙、肃、甘诸州的收复及归义军的建立,吐蕃军败退、集中于凉州 。凉州是北朝、隋唐以来的河西重镇,唐朝前期一直是横断吐蕃和突厥的河西节度使所在地。吐蕃统治时期,又是统辖河西东部的大军镇驻地。如果凉州仍在吐蕃手里,那么张议潮所提出的收复河西东部及陇右数郡就是一句空话。因此,为了有效地控制河陇地区,张议潮便于大中十二年(858年)八月命其侄张淮深率蕃、汉兵七千人开始东征。经过三年的血战,在唐懿宗咸通二年(861年)克复凉州,并表奏朝廷。至此,陷没百余年之久的河、湟故地已全部收复。

咸通四年(863年),唐朝复置凉州节度使,统领凉、洮、西、鄯、河、临六州,治所在凉州,由张议潮兼领凉州节度使。使贞元初年失守而废置的凉州军镇又得以恢复。从此河西走廊又畅通无阻,对于加强西北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起了积极作用。河西人民热忱赞颂张议潮的英雄业绩说:“河西沦落百余年,路阻萧关雁信稀。赖得将军开归路,一振雄名天下知。”

张议潮加强守备

唐宣宗、懿宗时,国力趋于衰微,除置军设使以官爵羁縻张议潮以外,已没有经营河西的能力。史称“宣(宗)、懿(宗)德微,不暇疆理,惟名存有司而已”。张议潮身兼节度、管内观察、营田支度等使,掌握河西军事、行政、财经大权,继续推行耕战政策,大力加强守备,保卫胜利成果;同时还发展生产,以稳定河西局势。

张议潮领导河西军民,多次击退了吐蕃军的进攻。居住在河陇地区的各少数民族,东面的党项、北面的回鹘、西南的吐浑残部等,都曾臣服于吐蕃。另外,吐蕃的奴部嗢末,自“尚恐热作乱,奴多无主,遂相纠合为部落,散在甘、肃、瓜、沙、河、渭、岷、廓、叠、宕之间,吐蕃微弱者反依附之”。他们纠结在一起,常常大肆劫掠,均遭张议潮的沉重打击。有一次,哨探得知吐浑欲来劫掠沙州,于是星夜报知张议潮。张议潮得知后,随即调兵遣将,主动出击。当他率军进至西同附近,遇到了吐浑军。吐浑军不敢交战,狼狈逃归。张议潮挥师追击一千多里,一直深入到吐浑境内,活捉其宰相三人,当场斩首示众。这一战大获全胜,俘虏三百多人,收夺驼马牛羊二千头(匹),然后唱《大阵乐》,凯旋而归。

在沙州北约一千里远的伊州城西,有纳职县(今新疆哈密西北),这里聚集着回鹘及吐蕃残部,频频劫掠伊州,俘虏人民,抢夺牲畜,闹得民无宁日。为了解除这一威胁,大中十年(856年)六月,张议潮又亲率甲兵,进击纳职的回鹘部族。兵行不过旬日,进至纳职附近。回鹘一时无备,被张议潮指挥大军四面围攻,奋勇冲杀,“不过五十里之间,煞(杀)戮横尸遍野”,回鹘大败,“各自苍黄抛弃鞍马,走投入纳职城,把劳(牢)而守”。这次战役,张议潮大胜,收夺驼马之类一万头(匹),凯旋而归。

张议潮打败回鹘以后,仍“朝朝秣马,日日练兵,以备凶顽,不曾暂暇”。由于他加强战备,积极防御,屡次击败吐蕃军,稳定了河西的政治局势。在武力保卫河西的同时,张议潮还积极治理,大力发展生产,恢复经济,大力传播汉族的先进文化,使河西地区的风貌有了较大的变化。他能团结各族人民,妥善安置他们的生活与生产活动。

咸通七年(866年)二月,张议潮表奏朝廷,已令回鹘首领仆固俊克复西州、北庭、轮台、清镇等城。同年十月,又令仆固俊与论恐热交战,大败吐蕃军,并斩杀尚恐热,传首京师。吐蕃余众逃奔秦州,途中遭尚延心袭击,吐蕃遂衰亡。河西肃清,使唐廷无西顾之忧。

张议潮收复瓜、沙十一州和凉州后,从长安经萧关通往西北的道路已完全打通,“路阻萧关雁信稀”的局面已不复存在。咸通七年(866年)七月,张议潮曾向朝廷进甘峻山青骹鹰四联、延庆节马二匹,另有奴婢等。

张议潮归朝逝世

经过张议潮的经营,河西地区的局势已稳定,生产得到了发展。咸通八年(867年)二月,张议潮在长安留为人质的兄长张义潭去世,已经六十九岁的张议潮离开沙洲,前往长安为质。张议潮入朝后,被授为右神武统军(一作左神武统军),赐给田地,并于宣阳坊赐宅第一区,加官为司徒。

张议潮入京后,遥领河西节度使,以张义潭之子张淮深担任留后。

咸通十三年(872年)八月,张议潮在长安溘然长逝,享年七十四岁。获赠太保。潘絜兹绘《石窟艺术的创造者》,红袍观察者为张议潮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5cjgbj2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