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强军技击之士为何会被荀子轻视
进入战国以后,由于军事思想的革新和铁器的发展与应用,各大诸侯纷纷训练新式强军,造就了许多战斗力惊人的精锐部队,比如魏国的魏武卒,齐国的技击之士,秦国的锐士,赵国的胡刀骑士,燕国的辽东坚兵等等。一般认为,在这几支军队中,统一六国的秦国锐士、兵甲精良的魏国武卒和来去如风的赵国飞骑战斗力最为强悍,而齐国的技击之士,地位则一直比较尴尬,甚至被荀子认为是“盗兵”,甚至是“亡国之兵”,只能依靠狡诈的手段来取得胜利,实际战斗力极差,事实真的如此吗?

技击之士来源于春秋时期,是齐国对招募的有一技之长的百姓加以训练,而形成的一支军队,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它属于由齐国王室出资聚拢的一支“雇佣兵”。在战国历史上,这支军队的战绩实际是不差的,除了田氏代齐之后齐国最低迷的那一段时间,从齐威王新政以来,齐技击也慢慢显露了它威武的一面。在与魏武卒的战斗中,齐国先后取得了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的胜利,击溃了这支在战国初期称霸数十年的强悍部队。在与秦国锐士的战斗中,齐国从齐威王时期的桑丘之战,到齐闵王时期的函谷关之战,一直都处于上风,鲜有败绩。既然齐技击对魏武卒、秦锐士都有胜绩,为何荀子还说“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呢?

对于齐国的技击之士,这位儒家的代表人物,李斯、韩非等大家的老师荀子,一直十分鄙视,认为他们“事小敌毳则偷可用也,事大敌坚则焉涣离耳,若飞鸟然,倾侧反复无日,是亡国之兵也”,遇到一些弱小的毛贼还可以临时对付对付,要是遇到强悍的对手,就会像飞鸟一样四散奔命,是能使国家覆亡的军队。他还说,世上没有比齐技击更弱的士兵了,他们和在租赁市场上聚集的家丁战力没有二致。为何荀子会如此的鄙夷齐技击呢?
关于这个问题,他在与赵孝成王的一次谈话中透露了答案,在《荀子·议兵》中记录了他和临武君在赵孝成王面前讨论兵事的这一次谈话。荀子认为,只有用道义仁德教化出来的军队,才能真正做到上下一心,同心同德,和百姓和衷共济,这样的士兵才能称之为“仁人之兵”,才能“聚则成卒,散则成列”,像莫邪的锋刃一样,碰到它就会被斩断,阻挡他就会被击溃,从而无敌于天下。而齐国的技击之士,是靠金钱聚拢起来的“雇佣军”,自然与“仁义”没有关系,他们没有信仰,没有信念,甚至没有纪律,只为利益而来,若遇到大事自然就随之溃散了。

事实上,在荀子的眼中,魏武卒和秦锐士虽然比齐技击要强一点,但也不能称之为“仁人之兵”,也只是短暂的强大,早晚必将覆亡。魏国靠免除徭役赐予田宅来刺激士兵作战的积极性,固然能短暂的提高他们的战斗力,但时间久了吸引力必然下降,国府的税收也会受到影响,魏武卒必然不能长久。秦国靠缩小百姓谋生的道路,用爵位和财富鼓励士兵耕战,用严酷的法令惩治怠惰的人,虽然也能提升士卒的战斗力,但也不是长久之计。所以荀子认为,就算是秦国锐士那样强大的军队,也打不过齐桓公、晋文公带领的有节制的军队,更加打不过商汤、周武王带领的仁义之师。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5c1jqta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