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颙琰轶事典故

改名揭秘嘉庆的名字本来叫永琰,后改“永”作“颙”。清朝规定,只是在《实录》、《玉牒》等特定文献出现的御名上贴黄(就是将名字用黄签盖上)。清帝名字避讳,从康熙帝开…

改名揭秘

嘉庆的名字本来叫 永琰,后改“永”作“颙”。清朝规定,只是在《实录》、《玉牒》等特定文献出现的御名上贴黄(就是将名字用黄签盖上)。清帝名字避讳,从康熙帝开始。大致的情况是:康熙名字玄烨的“玄”字,避讳时缺末笔;雍正名字胤禛的“胤”字,避讳时缺末笔,同时,命他的兄弟将“胤”字改作“允”字;乾隆名字弘历(当时写作“弘歴”)的“弘”字,避讳时缺末笔。到嘉庆永琰时,乾隆考虑君主名讳,“永”字为常用字,避讳不便,命将永琰的“永”字,改为不常见的“颙”字。永琰继位之后,就改称为“颙琰”。清朝皇帝的名字,将排辈份的字,改为特别的字,是从嘉庆开始的。

惩治和珅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日,乾隆崩于紫禁城养心殿。颙琰在乾隆死日亲政。颙琰在办理大行皇帝乾隆大丧期间,采取断然措施,惩治权相和珅。之前和珅竭尽全力限制嘉庆,培植任用自己的亲信。和珅自作聪明,作茧自缚,自坏其事。颙琰当皇子时,被定为储君。和珅密知此事,于乾隆公布嘉庆为皇太子的前一天,送给颙琰一柄如意,暗示自己对嘉庆继位有拥戴之功。嘉庆笑在脸上,恨在心里。

嘉庆对和珅的惩治,动作迅速,干净利索,宽严适当,十分成功。不过,嘉庆对和珅的功绩和才能还是肯定的。嘉庆十九年(1814年),在和珅被杀15年之后,清国史馆将编修的《和珅列传》(稿本)送呈嘉庆审阅。嘉庆见记载简略,只记录了和珅的一堆官阶履历,很不满意。他朱批道:“和珅并非一无是处”,他“精明敏捷”,任职30年,还是做了很多的事。只是和珅贪鄙成性、怙势营私、狂妄专擅、贪婪专权,才不得不加以重罚。

喜爱听戏

颙琰好听戏,而且兴致很高。虽然一生勤于政务,但爱好戏剧也是不争的事实,亲政初年,洪亮吉上疏指责他“恐退朝之后,俳优近习之人,荧惑圣听者不少”。颙琰一怒之下,把洪亮吉发配新疆。

其实,洪亮吉所说也不是空穴来风,颙琰是清朝迄此时为止对戏剧最为痴迷的一位君主。根据史料记载,早在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刚刚登上皇帝宝座的颙琰一连看了十八天大戏。当时父亲乾隆虽然退位,但在和珅辅佐之下大权独揽,颙琰无事可做,所以,狠狠地过了一顿戏瘾。

嘉庆四年(1799年)太上皇驾崩,颙琰成为名副其实的一国之君,大权独揽,忙得一塌糊涂,加上他崇尚节俭,又要为臣民做表率,听戏不像以往那样随心所欲。不过根据专门研究清朝宫廷戏剧的丁汝芹先生介绍,颙琰精通戏曲,无论筹备排演新戏、分配角色,还是舞台调度,他几乎事事过问,称他为清宫戏剧导演也不为过。宫廷唱戏,集中在年节庆典期间,这时候连天大戏,从早到晚,演出不停。其他日子里,皇帝不能随便举行大规模的唱戏活动。更何况此间国事如麻,动乱较多,实际上并没有多少闲情逸致听戏,颙琰偶尔以此调剂一下情绪,更多时间是茶余饭后叫来太监清唱几段,然后再指点一番,并没有因此耽误国政。

爱好打猎

颙琰喜好打猎,“木兰秋狝”指的是秋天在皇家猎苑木兰围场进行的行猎活动,这一制度确立于康熙时代,借以训练军队,联络蒙古王公,当然,也带有行乐的目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行乐的目的越来越突出。木兰围场在承德北部一百多公里的地方,本来是蒙古王公的领地。这里地势起伏,草深林密,野兽出没,尤其以鹿为最多。但当时道路难行,官兵马匹不足,缺乏棉衣,群臣也不愿意长途跋涉,所以,每次都遇到很大的阻力,很多时候,颙琰也不得不妥协。再加上此时生态环境恶化,加上围场官员管理不善,木兰围场猎物稀少。所以,除了嘉庆十五年(1810年)行围较为满意以外,每次的收获都不大。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58eo6g3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