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国惨败全是赵括的过错吗?
首先这场战役主要就是两国争夺地盘,在长平之战之前秦国攻下了上党郡,而这个上党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可以说是兵家必争之地。
在当时比较强悍的秦国来说,对这个地方一直就是虎视眈眈,想要据为己有,但是这个地方原本是韩国所有,韩国被秦国打了好久,还是没有被攻下来,无奈之下就把上党郡这块宝地送给了赵国,于是秦国就把枪口对准了赵国。
在历经2个月之久的战争之后,秦国如愿以偿占领了上党郡,乘胜追击就到了长平这个地方,这场历史上著名的歼灭战就此拉开了帷幕。
其次有人说长平之战其实拼的就国力二字,和将领的关系并不大。从当时的国力来说,秦国胜过赵国很多,所以赵国基本上是处于必败的境地。不用说第一次上战场的赵括无力扭转乾坤,就是善于用奇兵的韩信来了,也是一样“输”。为什么呢?
第一秦国强大赵国弱小,第二秦兵的数量多赵兵少,第三处于粮草短缺的情况难以为继,后勤补给是作战中十分重要的环节,第四赵括接手统帅之前赵军已经经历了多次的败仗,整体士气低迷。
所以这似乎看上去整体就是一个死局,怎么破呢?也许赵王也是在没有胜算的情况之下决定启用一个没有实战经验的赵括,想着赵括能有不一样的用兵策略兴许能有一丝的胜算也说不定,说白了就是司马当活马医了。
不过死局求生的战役在历史上也并非没有,比如近代粟裕的七战七捷,其实如果说采用拉长战线诱敌深入,并且切断敌军后方粮草的游击作战方法的话,赵国以弱对强也并非完全没有胜算,你们说对吗?
再次也有人认为赵括能够被赵王选任临危受命,应该也是有几分才能的,他的父亲赵奢是赵国的名将,可以说赵括也是名门之后,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军事教育,而且当时他在军中也很有名声,因为他虽然没有对敌的实战经验,但是兵法却非常的娴熟。
当时的赵王也并非昏庸无能之辈,既然能够让赵括临阵上场,也是对其有一定的期望。而在赵括接手之后的情况来看,在各方面都不利的情况之下,赵括依然能够整顿几十万兵马坚持了这么多天的战斗,最后纵使在白起的带领之下秦军获胜,但也是折损巨大。
不过赵括会被后世的人们嘲讽乃至成了蠢材的代名词,在小编看来对于他也是着实有些不公,其实在赵括出征之前,赵括的母亲就曾经上书赵王,认为自己的儿子并不是合适的人选,当然赵括的母亲一是基于对儿子的了解二也是处于对孩子的保护,不想自己的儿子上战场。而后来赵括的惨败也是印证了这一点。
但是要说赵括完全无能也是有失偏颇,在当时敌强我弱的情况之下,赵括确实进行了有效的整顿兵马,不过在作战经验之上是比较匮乏,而且他的性格比较急躁,秦军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倘若秦军并非是经验丰富老谋深算的白起为将,赵括或许不至于一败涂地。而赵括如果不是死于长平之战而是在军中慢慢的锻炼,说不定也会成为一代名将。
长平之战的胜负主要还是因为赵国的国力比不上秦国造成的,赵括虽然有不足但也不能全都怪他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4qj412j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