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禄堂拳法及实战
太极拳虽然名之为拳,但实际上,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它一直在向功的方向转化。从创举初始的强调技击效应,到近代的强调健身和养生,都说明了这种变化。因此,大多数人习
练的各式太极拳,称之为太极拳功,其实更为合理。
孙式太极拳由孙禄堂先生创制,是现代流行酌陈杨武吴孙五大流派太极拳中最晚产生的拳种。应该说,孙禄堂先生从文化建设的层面对其所学的形意、八卦、太极等多种拳功进行了匠心独运式的重构,追求运动形式和内涵的高度统一,不以动作层面的“难能”为可贵。求意和形的高度协调,我曾在为童旭东先生(孙式武学研究笔记)所作的序中,将孙式武学的历史性和学术性特征简单归纳为,”孙氏武学、综合流派、沉思精酿。参武当、访少林;采形意、和八卦、证太极。据易品道,推陈出新,卓然独立,自成一家;俨然武学一昆仑。”这段话的主旨是说,1918年前后,孙禄堂先生合毕生心力所作的《太极拳学》等五部武学著作,实际上是对当时的中国武术各流派成果进行综合归纳的结晶性成果;是中国武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孙禄堂的武功造诣之绝,此举国术史家童旭东《孙氏武学研究》书中一例。1930年,日本由全国筛选出六位技击高手来中国挑战孙禄堂,因孙曾于1920年轻取过日本天皇钦定武士坂垣一雄,所以在他们看来,挑战成功就也象征着日本武道打败了中国功夫。他们这次提出只比功力,不比技巧,想利用孙年老体衰,以及人多的优势取胜。时孙禄堂已七十高龄,正专注于道功的修研,对实战技击已无兴致,谦让不过,答应一试。因孙素来鄙屑好勇斗狠,提议以游戏方式切磋。他平躺于地,先由四名武士任意按锁住四肢,再让最魁梧的一名坐于身上,用双腿盘住腰腹,双手按锁住头部,然后另一人报数,数到三时,若无法起身,便算孙输。起先不仅日方认为这无异于天方夜谭,连孙的家人也暗自担忧。不料比试开始数到二时,只见孙一跃而起,五人皆被弹出丈外,昏扑于地,还是孙将他们一一扶起,之后道过歉便走了。过了几天,他们又上门欲以天皇之名重金拜请孙赴日援技,被孙婉言谢绝。
这一事例,对于热心孙氏武学的读者算是老生常谈,虽然很多国术专业人士至今也未知孙先生是如何做到的,但以我愚见,这次比武充分展示了孙氏“至刚至柔”的武学精华,即一瞬间,孙能由“至柔”使被按锁的身体,节节脱开,找到支点,以体内“一气伸缩”的调节完成起身的合劲态势,继而将身体刹那脱换为“至刚”,一掀而起。据《近今北方健者传》载,孙能一跃墙上,以四肢按吸一时后落下。因人手无吸盘功能,其重心全在背脊,所以孙能将身体形成钢鞭一样的弹劲,便不难理解这一实例了。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4aq78c6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