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东汉开国名将马援没被列入云台二十八将?
马革裹尸气概非凡
马援不但以功绩名垂青史,而且他的一些名言也千古传诵。“马革裹尸”的成语相信好多人都耳熟能详。毛泽东、周恩来都曾不止一次赞扬马援“马革裹尸”的精神,要人们学习这种精神。据《广西党史》1996年第1期载安明撰《毛泽东周恩来赞叹的伏波将军及其他》一文,上世纪60年代初,应非洲某国革命者的请求,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派一位中将去这个国家,帮助那里的人民开展民族、民主革命运动。这位中将没有接受命令。
“马革裹尸”的成语,就是由马援的一段话演化而来。据《后汉书·马援传》记载,马援曾对人说:“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这段话是说:朝廷面临着匈奴、乌桓的威胁,男儿要志在边疆,英勇作战,不惜牺牲,以保卫自己的国家;万一牺牲了,就用马皮包裹,运回内地埋葬。
“马革裹尸”,多么豪迈,多么旷达,多么悲壮!从这段话,可以想见马援胸襟之博大,品格之高尚。
马援为东汉的建立和巩固征战一生。他62岁时,见朝廷军队在武陵(今属湖南)失利,向朝廷请求带兵出征。光武帝怜其年老,没有批准。马援对光武帝说:我还能披甲上马呢。光武帝令人牵来一匹马,让马援试骑。马援敏捷地上了马,跨着马鞍回头望光武帝,一副自信的样子。光武帝笑着说:“矍铄哉,是翁也!”意思是说,这个老头精神真旺健,勇气可嘉。于是同意马援领兵远征。
哪知这次出兵很不顺利。因天气太热,加之水土不服,士兵多生病死去,军队几乎丧失了战斗力。马援也患了病,只得命士兵在山上凿洞,钻进山洞里躲避暑气。就是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军中还有人搞内斗。中郎将耿舒因在行军路线上跟马援意见相左,他的意见未被采纳,便对马援心怀不满,想借机报复。于是他通过其弟耿弇上书朝廷,把军事失利的责任都推给马援,诬告他像西域商人,每到一处就停下来,以致坐失战机,遭致失败。光武帝听信了耿舒的话,派虎贲中郎将梁松作为钦差大臣,骑驿站的快马,迅速赶到武陵,监督马援的军队。冤家路窄,原先就记恨马援的梁松,不但在武陵跟马援见面了,而且奉圣命来监督他。已不被朝廷信任的马援很快就病故了。梁松连死者都不放过,还想借故陷害于他,以报宿怨。
马援这次出征,病死军中,实现了他“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的壮志。然而,当“马革裹尸”运回京城的时候,朝廷并没有依照惯例为他举行隆重的葬礼。相反,马援的新息侯印绶被追缴,并且他差点儿死无葬身之地。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44k0dks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