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靖郡王允禧不爱名利,却爱笔墨丹青
爱新觉罗·允禧(1711-1758),原名胤禧,因避雍正帝讳改胤为允。字谦斋,号紫琼,号紫琼崖道人、春浮居士等,是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他是康熙皇帝的第三十一个儿子,序齿为皇二十一子。母亲陈氏是汉人,康熙在世时只封至贵人,雍正初年才尊封为熙嫔,地位很卑微。允禧因为母亲家没有权势不稀罕争夺皇位,自幼年起便醉心于诗文翰墨,除在上书房中读书习武和偶尔随父皇出京巡幸,消闲自得,无忧无虑。雍正帝继位后晋封他为贝勒。
乾隆皇帝幼年时便与自己同年出生的二十一叔一起在宫中读书,叔侄感情十分融洽。乾隆在雍正十一年正月曾为允禧的画作题诗云:“吾叔乃诗翁,栽句清而好。近复参画禅,颇得画中道。……吾叔乃升堂,况值青年早。纵知天拙奇,不凭人力巧。” 观其诗句,可知二人当时过从之密。乾隆即帝位后,自然也不会忘记与二十一叔的友谊,继位之初便晋封允禧为慎郡王。乾隆三年(1738)擢为议政大臣。五年授正白旗满洲都统。七年充玉牒馆总裁,负责纂修皇室族谱。允禧无后,乾隆帝便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把他的第六子永瑢过继给叔叔为孙,封贝勒。三十七年,进封多罗质郡王。五十四年,再进和硕质亲王。
允禧一生虽能文能武,仕途顺利,但却淡泊名利,无心政治。他自幼专心于笔墨丹青的文人雅事,究心绘事。又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既可饱览皇家秘藏之历代名画,又得任内廷供奉的诸画坛高手精心指教,所以艺能日进,卓然成家。他的画以山水为主,远师五代画家董源和元四家之一的倪瓒,近学明代吴门画派巨匠文征明,清幽淡雅、笔致超逸,很有贵族画家的个性。后人评论他的画说:“郡王身处宗藩,心耽翰墨,天杯高朗,一丘一堑,雅有胜情,所画水墨花卉也具雅韵。”
允禧与郑板桥的交情,在二百余年的清史中,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堂堂郡王与一小小县令相知相敬,终成莫逆,实在令人费解,但这却是载之有据的事实。二人初识时,允禧年仅15岁,郑板桥已33岁,可称忘年之交。20年后允禧寄结郑板桥的一首诗里,他曾谈到当时的情形:
二十年前晤郑公,谈谐亲见古人风。
东郭系马春芜绿,西墅弹棋夜炬红。
浮世相看真落落,长途别去太勿勿。
忽传双鲤垂佳貺,烟水桃花万里通。
其实允禧虽是颇具才华的贵胄少年,然而并无盛气凌人之态,与郑板桥一见如故,诚挚相交,使这位素以清高狂傲著称的江南才士对他也肃然起敬,终于成为此后几十年中的挚友。
郑板桥曾为允禧的诗集《随猎诗草》作拔语一篇,文章开头便说:“紫琼主人者,圣祖仁皇帝之子,世宗宪皇帝之弟,今上之叔父也。其胸中无一点富贵气,专与山林隐逸、破屋寒儒争一篇一句一字之短长,是其虚心善下处,即是其辣手不肯让人处”。又提到其治学精神:“琼崖主人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问一人不得不妨问数十人,要使疑窦释然,精理迸露。故其落笔晶明洞彻,如观火观水也”。
最后又对允禧的艺术作出了总的评论:“主人有三绝:曰画、曰诗、曰字。世人皆谓诗高于画,燮(板桥)独谓画高于诗,诗高于字。盖诗字之妙如不云之月、带露之花.百岁老人、三尺童子无不爱玩,至其画,则荒河乱石、狂风怪雨、惊雷掣电,吾不知之,主人亦不自知也。世人读其诗,更读其画,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这篇干余字的跋文,体现出郑板桥对允禧的风格及其艺术的了解之深,也揭示出他们之所以相交甚厚的原因所在,使人们看到允禧与一般王公贵族的不同之处。
乾隆二十三年五月,年仅48岁的允禧离开人间,回到了“天上”(郑板桥曾说:“紫琼居士,天上神仙,来住人间圣世。”)。临终之际,他命将自己宝爱多年的“紫琼岩”端石砚山殉葬,让这件供他题诗作画的文房瑰宝,仍然陪伴着他到另一个世界里去做紫琼道人。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3qaq5l8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