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李亨的选择:长安丧乱不可坚守,筹码足够底气十足
原标题:太子李亨的上中下三策:长安丧乱不可坚守,筹码足够底气十足
太子李亨称帝的合法性:
大唐帝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再也没有筹码可用,所以唐玄宗在奸臣杨国忠的怂恿下,无视江山社稷,慌不择路地向西南逃窜。
为了突出太子李亨抢班夺权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更为了突出皇权的神圣性与神秘性,所以相关史书在说到太子李亨北上时,通常是这样说的:
大唐帝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再也没有筹码可用,而太子李亨凭借一腔热血,在父老乡亲的情愿声中决定北上,最终留在了西北。
万万没想到,太子李亨就是传说中的神人,在这山穷水尽的时候,他只率领两三千人高举抵抗大旗,居然很快就让大唐帝国起死回生了。
实际上,无论是唐玄宗选择南下,还是太子李亨选择北上,都经过了各种周密计划。
请不要忘记,他们身边都有一流的智囊团队,绝不会拿着身家性命去赌博,更不会率性行事。
就比如说,许多年前在提及抗战的时候,总说蒋光头是从南京一路逃窜到峨眉山找猴子玩;后来呢?台湾方面的部分史料漂洋过海来到大陆,我们才知道,原来在那边的记录当中,蒋光头转进峨眉山,居然是非常高明的疲敌战术。
我并不想跟大家探讨,这两种说法谁对谁错,我只是想告诉大家:不同立场的集团,在记录历史的时候虽然不会篡改客观事实(蒋光头从南京到峨眉山),但他为什么这样做?显然是各有说法。
只要大家认同这个观点,自然就能明白:如果唐玄宗日记和高力士回忆录之类的史料流传至今,其中肯定也会有唐玄宗转进西南的正面描述,肯定更会有唐肃宗北上的反面描述。
关于唐玄宗为什么南下的问题,我已经在之前的文章中分析了很多,今天单独讲讲太子李亨脱离唐玄宗北上之后的作为。
对于当时已经回到北方的太子李亨而言,有上中下三策可选。
上策激进,那就是留在陕西,并赶紧返回长安城维持秩序,因为当时的安史叛军还留在潼关,并没有杀入关中,太子李亨完全可以在长安城重组防线,硬撼安史叛军。
中策中庸,那就是前往宁夏,因为那里有一个距离长安最近的西北军区——朔方,安史叛军缺乏威胁朔方的实力,太子李亨完全可以在这里整顿兵马,将来反攻回去。
下策保守,那就是前往青海,因为那里有一个距离长安较远的西北军区——陇右,就算安史叛军侥幸攻下朔方,也绝不可能威胁到陇右。
注:上文三策中所说的陕西、宁夏和青海,都是现在的地名,方便大家理解。
哪种选择好呢?让我们来逐一分析。
在唐玄宗弃守长安城之前,坚守长安城肯定是最优的选择,但在太子李亨重新北上之后,这就不再是最优的选择了。
潼关守军突然溃败,皇帝率众突然离开长安城,对于信息有限的中下层人士而言,难免会产生各种不切实际的想法,于是各种打砸抢的行为,在长安城内遍地展开。
在这种背景下,就连皇宫那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方,都无法逃过被抢劫的命运,老百姓都赶着毛驴进入皇宫哄抢物品。至于王公贵族之家和政府的库房,那就更不用说了,整个长安城基本处于无政府管辖的状态。
于是王公、士民四出逃窜,山谷细民争入宫禁及王公第舍,盗取金宝,或乘驴上殿。又焚左藏大盈库。崔光远、边令诚率人救火,又募人摄府、县官分守之,杀十余人,乃稍定。
这些人敢干这种事,多少是因为他们认为:改朝换代的时候到了。否则,就是借给他们十个胆子,他们也不敢干这种事啊!
这样一折腾,其实就断绝了太子李亨回长安城固守的机会。
如果太子李亨在此时回到长安城固守,对于那些冲进皇宫、府库和王公贵族家里打砸抢的人,太子李亨应该和他们反攻倒算吗?就算太子李亨暂时不和他们反攻倒算,那些人心里能有安全感吗?
如果仅是这种事,还勉强可以解决。可问题是,那些留守在长安城的人,显然已经做好了和安史叛军友好沟通的准备,否则他们为什么不逃呢?
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安史叛军虽然还未进城,但肯定已经有人和安史叛军提前做了沟通,双方亲切交谈并交换意见。
其实也不能说这种做法有什么问题,因为皇帝率众出逃,几乎等于宣布长安城不设防了。
在这种背景下,有人出面组织联系安史叛军,基于老百姓的角度,它就是一件好事啊。因为这样一来,安史叛军完全可以和平接管长安城。
如果没人与叛军联系相关事宜,相反还有人想与叛军开战,长安城难免会陷入一片刀光火海。
因为类似的原因,留在长安城的政府高级军政长官们肯定会做两手准备:一方面尽力维持长安城的秩序,另一方面派人与潼关的安史叛军进行联系。
总而言之,现在的长安城不设防,希望我们双方能够亲善友好,尽量保证长安城的和平解放。
光远遣其子东见禄山,令诚亦以管钥献之。
如果太子李亨没有汇集起强大的军事力量,却贸贸然返回长安城,整个情形想一想都会觉得尴尬。
更有甚者,或许会坚信大唐必亡,到时候纠集一伙人马,把太子李亨绑了送到安史叛军那里,这事儿和谁说理去?
抗战期间,国府在处理南京相关事宜的时候,其实也是这样做打算的。
总而言之,中国军队不作抵抗并主动退出南京城,在这种背景下,只要中国军队不对南京城执行焦土政策,自然得承认留守军民有权邀请日军和平接管南京城。
许多人非议唐生智时,主要理由就在这里。按照他们的观点,如果没有唐生智出来多事,日本就可以和平接管南京城了,南京城的人民就不会饱受那种苦难了。
问题是,战争就是战争。
说一千道一万,政府军撤走了,当地人民主动邀请敌人和平接管,这成何体统啊?因为这样一来,敌人就可以吹嘘自己是人民欢迎的王者之师了。
从这层意义上,如果没有唐生智出来多事,那中国政府就实在太被动了。
因为中国军队主动撤出南京城,南京城人民主动邀请日军和平接管南京城;然后在日军的组织下,再进行一番亲善友的表演,再向世界发布,这叫什么事呢?
是的,这样一来,南京城人民可以减少一番炼狱般的折磨,但是对于大战略而言,这损失未免也太大了。
书归正传,我们继续说太子李亨北上之后的事。
经过唐玄宗这么一折腾,太子李亨再想回长安城显然是不可能了。
既然选择上策(坚守长安)不行,那么下策(前往陇右)可以吗?这种选择多少有些保守,因为叛军的势力没有这样大,所以太子李亨犯不着摆出一副“畏敌如虎”的架势,难免被人轻视。
在西北几大军区中,朔方军区距长安城最近,所以太子李亨最终选择前往朔方军区。
只要认同我上述分析的人就该明白:名义上虽然有上中下三策,但上策和下策更像是凑数的,因为只要略微一思考,这两条就不可能成为首选。
太子李亨绝对是个聪明人,我能想通的问题,他不可能想不通,所以太子李亨选择中策前往朔方,其实并不会有多难抉择。
可史书在写到这段历史的时候,却又极尽神秘之能。
总而言之,太子李亨当时面临三个选择的时候,那是一脸的茫然。但由于李亨头顶太子的光环,所以道路越走越开阔,很快就拥有了倒行逆施的力量。
于是乎,没有任何本事的太子虽然当了皇帝,但他很快就不把西北军区的诸多忠臣当人看,竟然让文职官员指挥西北军区的诸多忠臣作战,后来更是让宦官指挥西北军区的诸多忠臣作战。
面对史书的这种记述,我们难免会有一种感觉:太子李亨这种水平的人居然都可以中兴大唐帝国,就如赵构可以中兴大宋帝国一般,那都是有主角光环护身的。
比如说,太子李亨让宦官指挥李光弼和郭子仪打仗,而宦官一门心思胡折腾,弄得马上要平定的叛乱死灰复燃,太子李亨却要因此惩罚郭子仪。
比如说,赵构为了阻止宋军北复中原,竟然任由汉奸秦桧把岳飞害死了。
面对这种事实,古往今来的诸多傀儡皇帝肯定都羡慕死了。因为,如果他们能遇到这种忠心的拥兵大佬,肯定也不用当傀儡了。
事实真是这样的吗?显然不是。
当时的太子李亨已经四十六岁,当了快二十年的太子。以他的年龄、阅历和地位,再加上强大的智囊团队协助,大唐帝国当时还剩多少筹码,他心里肯定是非常清楚的。
大唐帝国虽然开局一再失利,但是所剩的筹码肯定还是比安史叛军多得多。
否则,就算太子李亨基于一腔忠义之心北上,各种利益集团肯定也会与他保持很远的距离。
比如说南明的隆武帝,他自登基以来就一直想要北伐收复河山,但是结果呢?最后只能玩出近于自杀式的反攻。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高举大明旗帜的拥兵大佬们都不想北伐,只有一个毫无实权的皇帝一心北伐,那有什么用呢?
如果太子李亨也面临着南明隆武帝的处境,他无论是北上还是南下,无论是东进还是西退,其实都不会有太大差别的。
如果皇帝(或太子)拥有巨大的权力资源,那么他们自然名正言顺;如果皇帝(或太子)什么都没有,那么他们即使名正言顺,也只能安安稳稳地当傀儡。
西北军区的诸多将军之所以愿意臣服于太子李亨,就是因为他们心里也明白:大唐帝国的筹码还有不少,现在就应该以平叛为第一要务。
如果有人非要把安史之乱当成汉末的黄巾叛乱,非要把安禄山看成张角和董卓,那么他的同僚一定会以最快速度砍下他的人头,向太子李亨卖好。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3ha106l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