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发生时乐毅在不在赵国?
历史上赵武灵王攻灭中山国没多久就发生沙丘之变,乐毅于是去了魏国,受到赏识,作为使臣出使燕国,燕昭王正在四处求才,乐毅于是留在燕国,并且受到重用,公元前284年由上将军乐毅统帅五国兵马,开始伐齐联军一路势如破竹,齐国最后只剩莒和即墨两个城池,乐毅把齐国珍宝都搬到燕国,后来燕昭王逝世新即位的燕惠王与乐毅不和,这一点被齐将田单知道随即利用反间计,使燕惠王派骑劫换乐毅,乐毅随即投奔赵国此后赵国和秦国爆发了长平之战。
如果当时乐毅就在赵国的话,为什么赵王没有派出乐毅迎战?很多人觉得乐毅在长平之战以前就已经死了,不过就算乐毅还活着,恐怕也很难得到重用。

历史上起到关键重要的长平之战,为秦、赵两大强国的决战,此战以秦国为胜,也为秦国之后统一天下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赵国的赵孝成王,急于求成,又不懂得审时度势,听信小人谗言,做出了错误的判断,更换百战不殆的廉颇,而任用了纸上谈兵的赵括,因而也直接将赵国的处境推向了一个无底深渊。
在赵国战败后,秦国坑杀了赵国将近40万的降兵,因而这也是历史上最大规模、最彻底的一次战役。
据记载,在长平之战时,乐毅就在赵国,可是为何,这样的一个鼎鼎有名的大将,却没有被赵孝成王重用呢?而本来作为燕国一大功臣的乐毅,又为何来到了赵国呢?

乐毅最初是作为魏国的使臣来到燕国的,当时的燕昭王见乐毅谈吐不凡,且足智多谋,于是就想着法子将乐毅留在燕国。乐毅在燕国的那段时间,燕昭王以礼相待,将其视为上等宾客,乐毅偶尔还会旁敲侧击,问及乐毅的想法。
不久,乐毅答应了燕昭王,辅佐兴国,燕昭王封乐毅为亚卿。当时的秦国和齐国势力都很大,两国都有称霸的野心,且实力强劲,不相上下。但是齐王目中无人,又蛮横无理,百姓也无法忍受。
燕昭王本就看不惯齐国,此时齐国已经乌烟瘴气,百姓怨声载道,便跟乐毅提出要去攻打齐国,认为这是个好机会。
乐毅想了想,说:“如果凭借大王一国之力,胜算还是有点悬的,倒不如和韩、赵、魏、楚联合一起,五国一起攻打。”
燕昭王一听,拍手称赞,便派遣使者去游说,就这样,五国结盟,任命乐毅为上将,带领出兵攻打齐国,齐国被打得只剩下了两座城池,齐王也落荒而逃。乐毅一战成名。

燕昭王在世期间,乐毅一直兢兢业业,深受燕昭王爱戴。后燕昭王去世,燕惠王上位。燕惠王却并没有他父亲般喜欢乐毅。齐国看换了个新王,便想出了一个离间计。
齐国传出谣言:“如今齐国已经只剩下两座城池,而乐毅却迟迟不去攻打,想必是等自己的势力稳定了,乐毅直接在齐国称王了。”谣言一出,本就不喜欢乐毅的燕惠王,派骑劫上场,把乐毅更换了下来。
乐毅自己又心高气傲,便负气而走,到了赵国去了!赵国见乐毅来了,大名人呐,用宾客之礼相待,还把观津这一块土地给了乐毅,将其封为望储君。
可见,在当时,赵孝成王对乐毅还是非常重视的,可是,为何在长平之战的时候,却没有派乐毅出战呢?

第一,赵孝成王对待长平一战,没有做出正确可靠的判断,在他撤掉廉颇,用上赵括的那一刻起,便可以知晓,赵孝成王对待战役是飘摇不定的,他的内心也没有过多的思量,加上范雎的离间,使得他相信赵括是最好的上将,做出了一个极其愚蠢的决定。
赵孝成王对于战役可能只是一知半解,也不善于作战谋略,因而间接导致了长平一战的失败。
第二,赵孝成王并不信任乐毅,由于乐毅容易负气行事,加之后来,燕惠王作战失败.
还特意写信来责怪乐毅投奔赵国,有违先王之信,一方面又表达歉意,还把乐毅在燕国的儿子提拔为昌国君.
这一切都让赵孝成王害怕,害怕乐毅三心二意,而用了赵括,那就不一样了,赵括始终没有二心,这种大战役绝对是任用自己人才放心吧。
后来乐毅也常常往返于赵、燕两国.
当然乐毅也没有回去燕国做事.
最终也是死在了赵国。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3cnmnsu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