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弗陵有什么优点?汉武帝为什么选刘弗陵为继承人?
汉武帝晚年因为巫蛊之祸给他造成了很大大的打击,对身边的人更加不信任,经过刘据这件事,武帝在选择继承人上变得很小心,等他垂垂老矣以后,仍然没决定好继承人。
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昌邑王。他是汉武帝宠妃李夫人之子,并且已经娶妻生子。李夫人临终前,曾向汉武帝请求托孤,汉武帝多年来亦对这个儿子另眼相看。人们都认为昌邑王在选立太子时最具竞争力。他的舅舅李广利时为兵权在握的将领,也很想趁机能立外甥当太子,以获得更高的权位。
不巧的是匈奴入侵西北地区,汉武帝便命李广利率大军出征。他离开京城时,丞相为李广利饯行。两人是儿女亲家,而丞相又是汉武帝的侄儿,刚刚立下平息太子造反的功劳,似乎颇得汉武帝的信任。
李广利就对丞相说希望你能和皇上提提建议,将昌邑王立为太子。昌邑王如果将来做了皇帝,你的相位也就长保无忧了。在这个问题上,二人利益完全一致,丞相自然满口应承。
可人算不如天算,不久,就有仇家告发丞相的妻子曾请巫祈祷神灵,诅咒皇上;刘屈髦还曾与李广利密谋想拥立昌邑王刘髀为太子,将来当皇帝。汉武帝正想把丞相当成剿杀皇太子的替罪羊,立刻下令以大逆不道罪将其腰斩于长安城的东市,他的妻儿亦被斩首。因李广利率兵在外,则只是将其妻儿们逮捕囚禁起来。
正在指挥大军对匈奴作战的李广利闻讯,如五雷轰顶,不知所措。他思来想去,决定以七万汉军的生命为赌注,立功赎罪,挽救家人性命。他盲目进军,以求侥幸。起初打了一次胜仗,之后却连遭两次大败,李广利不得已投降匈奴。七万男儿就这样全军覆没。汉武帝得知李广利变节后,将李氏家族灭门。但昌邑王的太子梦也就此终结,不久后病故了。
太子刘据身亡,二儿子齐王也已天折,昌邑王没戏了,汉武帝的六个儿子中,只剩下另外三位,即二十多岁的燕王刘旦、广陵王刘胥以及最小的儿子刘弗陵还可能有资格继承皇位,燕王刘旦和广陵王刘胥都是不受宠的李姬所生,并于同时受封。
广陵王刘胥长得人高马大,因喜欢倡乐逸游而不断惹是生非;他力大无比,能举起重鼎,徒手与野猪狗熊搏击,偏偏缺少的就是智慧和政治头脑,汉武帝打心眼里就没喜欢过这个儿子,所以立他当太子,根本就没戏。
燕王刘旦则是个有勇有谋、文武双全的皇子。他博览儒家经书和其他杂家学说,尤其喜欢星相学和道家方术;骑马射箭打猎也是其特长之。成年以后,他颇有政治抱负,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在燕国广为招纳宾客,礼敬各方贤达之士。所有这些条件综合在一起,他当太子应该是比较合适的人选。
可是,他偏偏缺少了最重要的一个条件:父亲的欣赏和喜爱。对此,他缺乏自知之明,在太子刘据死后,竟然派使者拜见汉武帝,名为请求放弃封国进京帮助父亲稳定政局,实则希望立为太子。不料被看穿了其心思的汉武帝来了个当头棒喝,不但没讨到好,反而使汉武帝龙颜大怒,刘旦的太子梦也落空了。
巫蛊之祸的两年后,痛定思痛,汉武帝决定改弦易辙。颁布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有着实具体内容的罪己诏。诏书指出自己的问题并指出应该实施仁政。
后面仁政这些也在社会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贯彻落实。司马光对汉武帝已诏的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一诏令的实施,也为他的继承人铺平了道路。
当时汉武帝立刘弗陵,他有着更为长久深远的考量:一方面,他想让人们在巫蛊之祸休养生息,毕竟死了太多了,认为自己被蒙蔽是这场悲剧的主因;另一方面,稳定动荡的局面是更为紧迫的要务,于是就立了刘弗陵为太子来安抚人心
总之汉武帝在选继承人上实在是用心良苦,最终刘弗陵没有辜负她的期望成为了一个明君。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2libf4p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