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英雄戚继光讨好上司张居正 送美女给其享用
抗倭英雄戚继光讨好上司张居正 送美女给其享用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学网www.lishi88.cn)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片刀锋在即将生锈的前夜
万历十五年,五十九岁的戚继光更加衰老了。这位几年前叱咤风云、令边寇为之丧胆的英雄,这位马蹄催征、征战南北的职业军人,这时已完全成了一个龙钟的老人。虽然从大帅的位置上退下来不过三年,但短短的三年时间,却足以把一个人改变得面目全非。
如同一片刀锋在即将生锈的前夜,忍不住就要怜惜自己的光芒一样,自从明白了此生再也不可能驰骋沙场之后,戚继光的病更重了。同时,他开始回头梳理自己的一生。几年的闲居生活里,他时而埋头兵书,时而凭窗长啸,时而轻抚壁上那柄和他一样闲置的青锋。几间小小的草堂里,除了为数不多的几个最好的朋友偶尔来看看他外,人迹罕至,车马冷落。
庭前梅花怒放,屋后翠竹青郁,浓烈的中药在砂制的药罐里煎熬着这位风烛残年老人的最后岁月。天气晴好的日子,戚继光也会拄着竹杖,带着一个家童登上门前的青山向北方遥望。乱云飞渡,关山苍茫,少不更事的家童无法知道,自己这位声名显赫的主人,此刻的心绪早已飞到了烽火连天的壮年。家童远远地跟随着,手里端着主人还没有喝完的药水。夕阳西下,血一样鲜红的阳光尽数泼向戚继光和他足下的青山绿水。
一切都已经过去了。戚继光深深地知道,自己一旦还能再握兵符,率领八千子弟,所有的疾病与衰老都会离他而去。虽然是如此的不甘心,但一个人无法抓住自己的头发将自己提升于大地,他也无法改变命运。每个人都是命运的棋子,不论他是一代名将还是乡间农夫。戚继光在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唯有在一阵长啸之后又埋头于他的兵书――现在,这部兵书成了他留给世界的最重要的礼物和遗产。
就在这一年(1587年)阴历十二月十二日,戚继光在贫病中死去。与他同一年去世的,还有一个和他名声相仿,对后世的影响更大的海瑞。这一文一武两位大明官员,在万历年间的政治生活中,都曾是叱咤风云的人物。大学者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不过写了万历朝的六个人,而海瑞与戚继光均占有其位。黄仁宇对海瑞下的定义是:“古怪的模范官僚”。戚继光则是:“孤独的将领”。
说戚继光是孤独的,一点不假。
文官体制下的尴尬武官
明朝是一个极度集权的朝代。朱元璋设计的帝国运行模式是一整套僵化的文官制度。这个制度中,文官和儒教处于主导地位,而武将则处于从属地位。可能是出于对唐朝藩镇拥兵自重、不尊王命的畏惧,明朝自朱元璋开始,便日益培养重文轻武的倾向。到了戚继光时代,离洪武年间已有一百多年,大明正值壮年,文官集团进入了成熟时期,文官的社会地位上升到最高点,武官则下降至冰点。
“武将领兵作战,和文官集团的施政原则在根本上是不能相容的。当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能平衡,冲突激化,以政治手段调剂无效,通常就会导致战争。有时候严重的天灾造成大面积的饥荒,百姓面对死亡的威胁,也会铤而走险,诉诸武力。但是我们帝国的文官,则一贯以保持各方面的平衡作为施政的前提,如果事情弄到动用武力,对他们来说就是失败的象征。他们具有一种牢不可破的观念,即上自国家,下至个人,不能把力量作为权威。”
大明帝国上下,大多数文官以中庸之道为处世的原则,标榜稳健和平。武将在刀剑矢石中立下的汗马功劳,在文官的心目中却成了血气之勇,匹夫之强。即使武将们奋勇杀敌,克敌制胜,在文官们看来也不过是短暂和局部的成功而已。
退伍的军人更没有地位可言。那些从战场上还乡的士兵,不但不能因战争的洗礼而获得乡人的尊敬,反而被看做是增加了一个不事农桑的无业游民。这对一个视安稳为泰山的帝国来讲,一个只会行军作战而不会稼穑的男人无疑是危险的,需要加以防范。正如黄仁宇说的那样,一个军官会发现在军队以外,“人们所重视的是安详的仪表、华丽的文辞、口若悬河的辩才以及圆通无碍的机智。――总而言之,和他已经取得的能力恰恰相反。”
这种观念上的南辕北辙,使文官不仅在精神上对武官加以轻视,而且在实际作战中,他们也常常对高级将领提出无理的指责。如果将领当机立断,指挥部队迅速投入战斗,那是贪功轻进,好勇嗜杀;要是他们暂时按兵不动,等待有利的战机,那又是畏葸不前,玩敌养寇。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2jmk3u4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