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鲁昭公是窝囊的国君?
鲁昭公是春秋时期鲁国第25任国君,本来他是没有资格当国君的,是被偶然推上王位的,但他当国君并没有什么作为,过得很憋屈,下面看看是怎么回事。
太子姬子野之死朝野动荡
鲁襄公驾崩之时,太子姬子野即位,当时有所谓立长不立幼、立贤不立庸的潜规则,那么,太子姬子野既是太子,则可能既是嫡长子,又较为贤能,故而顺理成章为鲁国君主。
《左传》:立胡女敬归之子子野,次于季氏。秋九月癸巳,卒,毁也。如果姬子野是贤能之才,那么必对季氏专权有所抵触,继位未满一年就匆匆离世,就显得非常可疑,姬子野之死恐是鲁国悬案。
姬子野的突然死亡,必对鲁国朝堂形成巨大震荡,作为正统诸侯国,不可一日无君。朝臣们就在王室子弟中秘密选择储君人选,季氏选中姬子野的弟弟姬裯,极可能是看中姬裯的昏庸,以便于自己稳掌朝局。
在如此重大机遇之下,其他朝臣们自也希望借此契机,争夺朝中话语权,对于是否选择姬裯,大家存在极大争议。
鲁国的另外一个权臣叔孙豹说:裯非适嗣,且又居丧意不在戚而有喜色,若果立,必为季氏忧。
这个叔孙豹乃是鲁国三大家族的重要人物,当时的鲁国除了季氏,还有叔孙氏和孟氏两大家族,他们自鲁襄公时代发展起来后,就已经在逐步架空王室,“三家自取其税,减已税以贡于公,国民不复属于公,公室弥益卑矣”,他们对鲁国的未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姬裯继位
但是在季氏的多方筹谋中,姬裯顺利继位为鲁昭公,这个人在服丧襄公期间,尚且缺乏尊重之意,在权臣之间又没有形成绝对拥护,其生存空间本来就较为狭窄,因此自然算不得什么明君圣主。
有趣的是,鲁昭公似乎对权臣垄断朝堂亦有不满,继位不久就发兵攻打季氏,结果却被季氏所败,出逃齐国。
为何说整个人生之路是较为憋屈的?在其任内,曾经多次朝拜晋国,却数次被晋国所谢绝,以国君之身,亲赴别国,竟为其所拒绝,可谓是极大的羞辱。
《史记》:昭公三年,朝晋至河,晋平公谢还之,鲁耻焉……十二年,朝晋至河,晋平公谢还之……十五年,朝晋,晋留之葬晋昭公,鲁耻之……二十一年,朝晋至河,晋谢还之。从这段记载中就能看出,在鲁昭公任内,至少四次被晋国所羞辱。
鲁昭公的这种失落感,终其一生不断重演。晋国羞辱不断,齐国亦羞辱之。《史记》:齐景公使人赐昭公书,自谓“主君”。昭公耻之,怒而去乾侯。什么是“主君“呢?
当时称呼诸侯国君,一般为”君”或“公侯”等,“主君”主要用于称呼大夫级别的贵族作为鲁国国君,得不到齐国的尊重,鲁昭公当然要“耻之“,只是鲁昭公也是太没有尊严了,居然怒气冲冲的就跑到乾侯去了。
要知道,乾侯是晋国的地方,作为一国君主,不能回归故土,却要跑到看不起自己的诸侯国去生活,这样的国君,怎能得到鲁人的尊重呢?
当然,纵观当时天下,可以帮助鲁昭公讨伐叛逆的诸侯国,在中原正统诸侯的眼中,唯独晋齐国是最合适的诸侯。
只是此时的晋齐国内政局与鲁国国内局势类似,亦是卿大夫专权,王权被架空。
鲁国可谓是找错了方向,所以最终也没有成功逆转。
就在晋国的乾侯郁郁寡欢,终其一生。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2i3ftsd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