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后期,司马懿是这样逐步取代曹氏一统天下的

原标题:后三国时代更注重平衡,司马懿在这样的背景下步步高升三国鼎立的局面之所以能长期存在和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及长远的眼光有一定关系,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天下格局趋于稳…

原标题:后三国时代更注重平衡,司马懿在这样的背景下步步高升

三国鼎立的局面之所以能长期存在和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及长远的眼光有一定关系,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天下格局趋于稳定,三个国家进行兼并战的动力越来越弱。

兼并战的主要动力有两个:一个是恐惧,另一个是利益。而在许多时候,恐惧比利益更具推动力。

三国后期,司马懿是这样逐步取代曹氏一统天下的

天下大乱之际,各方都跃跃欲试地发动战争,是因为在那种混乱的时代,如果不积极地兼并别人,就有可能被别人积极地兼并。在那个年代,强弱瞬间逆势是司空见惯的事:很多占据了一个州的乱世诸侯,似乎在一瞬间就被清理出局;而只有几百人的小部队,也有可能在一瞬间就一飞冲天。

曹操孙坚父子和刘备等成功者,都是一路血拼出来的。

曹操在讨伐董卓时,差点死于荥阳;讨伐吕布时,差点死于濮阳;讨伐张绣时,长子死于非命,侍卫长死于非命,本人也差点死于非命;与袁绍进行官渡之战时,更是九死一生。孙坚死于战场、孙策死于敌人之手;孙权也差点死于逍遥津。刘备的老婆孩子被敌人俘虏过四次,自己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次数就更多了。

在那个年代,如果没有这种玩命的精神,即使拥有再大的资本也会被人轻视,更会时刻被人算计。因为在虎狼环伺的时候,一心只想过安稳日子的诸侯,往往就是众人眼中的待宰肥羊,比如刘表刘璋等人。

三国后期,司马懿是这样逐步取代曹氏一统天下的

而在天下局势渐渐稳定后,占据优势的利益集团便不再被恐惧所困扰。简单地说:作为魏国执政官,并不会刻意担心被吴蜀侵略。因为魏国在资源上拥有压倒性的优势,所以吴蜀两国只能联合起来抵御魏国,却没有能力在开疆拓土上更进一步。

恐惧不再作为强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强大驱动力,因为强国内心充满了自信。

处于弱国的角度,虽然会被亡国的恐惧所刺激,但是他们也知道,他们不断发动战争,通常只是一种徒劳的努力。所以他们不断发动战争的动力,无非是是借此加强中央集权,使帝国中央政府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本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恐惧虽然会刺激弱国一心备战,但是弱国通常也只是以攻为守。

诸葛亮等人内心十分清楚:绝不能随便深入魏境,否则随便一个重大失误,都有可能加速灭亡。在这种背景下,表面上的恐惧会刺激弱国不断发动战争,但也会压制弱国大开大合地进攻强国。因为在那种天下格局已稳定的背景下,打仗纯粹是拼资源和拼国力的。弱国与强国大开大合地开战,不过是找死罢了。

三国后期,司马懿是这样逐步取代曹氏一统天下的

在天下大乱之际,各方都跃跃欲试地发动战争,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天下大乱之际,各大利益集团都没有定型。所以大家都相信,只要战争取得胜利,自己也有机会品尝胜利果实。在这种背景下,各大利益集团在试图侵略别人时,内部也很容易达成共识。

而随着局势稳定,利益集团自身已逐渐定型,战争的果实通常只会被少数人摘取,绝大多数的人只能充当炮灰。所以利益不能再成为各大利益集团发动战争的强大驱动力,至少大家很难因此达成共识。

处于皇帝或执政官的位置上,都想进行大规模战争。这样一来,皇帝或执政官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种做法会让君权或是执政官的权力不断扩张,而豪门士族对此则会本能地抵制,因为这种做法侵犯了豪门士族的利益。

蜀国之所以特殊,是因为蜀国最为三国中最弱的一国,如果不能赋予中央政府更大的权力,他们将很难应对强国的军事压力。蜀国灭亡时,丁口94万,兵十万、吏四万。这种兵民官吏的比例,放在任何一个小农社会都是惊人的。

三国后期,司马懿是这样逐步取代曹氏一统天下的

魏明帝时代的魏国,对外扩张的动力早已丧失,无论恐惧还是利益都不足以驱动魏国发动大规模战争。简单地看,豪门士族反对战争的理由非常充足:太祖皇帝(曹操)英明神武,率领最优秀的豪杰智谋之士,尚且不能灭掉蜀吴,我们就更不要指望了。

这话是否合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豪门士族的态度。在这种背景下,曹真已率领大军进入了蜀国境内,却终于虎头蛇尾的结束了战争。因为反对派实在太多了,却没有一位重量级人物支持曹真开战,于是魏明帝只能让曹真率军退回。

如果不撤军,豪门士族会通过各种方法掣肘曹真。在内外不配合的情况下,战争结果会如何?不好说。如果战争失败了,大家都会把责任推给曹真,届时他还有资格继续做执政官吗?

再看看司马懿和诸葛亮的对峙。大家都说司马懿被诸葛亮打得闭门不出,所以司马懿不如诸葛亮。可问题是,司马懿接受的任务就是保境安民,而不是大举伐蜀。如果司马懿进入不利于自己的战场,主动进攻诸葛亮,本身就是凶多吉少。就算司马懿冒险取得了一些胜利,他也无法扩大战果。因为无论是皇帝还是豪门士族,都不会继续为他追加战争资源。这样一来,就等于是司马懿用一支地方军队,与蜀汉举国之力相争。

如果曹魏举国上下都支持伐蜀,诸葛亮肯定不敢如此嚣张。因为以魏国的军事资源,只要多路发兵就可以把诸葛亮打得连北也找不到。从某种意义上说,就算诸葛亮活到钟会伐蜀时,也会一筹莫展的。我们总认为,只要蜀国在某个地方留一些军队就能如何如之何。可在整体资源有限的背景下,不论怎么布置都会顾此失彼的。

三国后期,司马懿是这样逐步取代曹氏一统天下的

司马氏之所以能够拥有取代曹氏的机会,就是因为自魏明帝时代开始,大规模的战争几乎都是由司马懿领衔的。魏明帝当然希望让曹氏宗族(非直系的曹氏、夏侯氏成员)领衔相关战争,可曹氏宗族实在推不出一个强有力的代表人物。而如果由曹氏宗族领衔相关战争,豪门士族难免会出面制造各种障碍。比如说:在战争还未开始前就大唱哀歌;在战争中出工不出力;在战争结束后各种落井下石。

看看曹休的一败涂地,再看看曹真的虎头蛇尾,就知道曹氏宗族面临着一种怎样的境地。

如果曹氏皇族愿意让一个非宗室的成员领衔相关战争,豪门士族的抵触就会相对较小。因为这意味着曹氏皇帝并没有收拢权力的企图,于是司马懿拥有了越来越高的军政地位。但是司马懿明白:无论是皇帝还是豪门士族,对他的支持都是有限的。如果超出限度,结果无论好坏,司马懿都不会有好果子吃。

假设一下:如果司马懿灭掉蜀国,那司马懿会膨胀成什么样?届时不要说皇帝会不会制约司马懿,就是其他豪门士族都会集体制约司马懿的,因为一家独大只会让朝堂充满不确定性。所以司马懿一直非常保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否则,以蜀国那么一点体量,都敢成天穷兵黩武地高呼反攻大陆,魏国却怂成一团,难道蜀国军人都是超级英雄吗?诸葛亮固然想解放全人类,想解救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魏吴人民;曹叡和司马懿也想解放全人类,也想解救那些生活在蜀吴暴政下的人民啊!

三国后期,司马懿是这样逐步取代曹氏一统天下的

在民权社会中,任何一个统治者想要发动战争,都必须给老百姓一个足够的理由。否则,各种反战的声音就会响彻天空。在豪门士族政治中,在局势稳定的时候,也会发生类似的事。

对于政治博弈而言,理想和口号都是大而空的。真正能够触碰灵魂的问题是:发动战争时,谁去付出?收获果实时,谁去摘取?如果天下一统的代价是豪门士族的利益受损,那豪门士族一定希望天下永远分裂。

理是这么个理,但永远不会有人这样说。当表子的人最喜欢立牌坊,因为在后世读者之中,总会有不少喜欢咬文嚼字的傻子会去考证这块牌坊的真实性。而任何怀疑这块牌坊真实性的人都会被冠以“民科”的称号,号召民众把他踩到在地,彻底踩烂。

多么痛的领悟!

三国后期,司马懿是这样逐步取代曹氏一统天下的

总地来说,因为皇权和豪门士族之间各怀心机。所以,司马懿作为一个皇权和豪门士族都能接受的执政官,被推到了最前排。

最初,豪门士族希望推出一个豪门士族的代表人物,作用是制约皇权;而皇帝希望重用一个豪门士族的代表人物,作用是取得豪门士族最大限度的合作与支持。

后来,司马懿作为豪门士族的代表人物,逐渐拥有了威胁皇权的实力,也逐渐拥有了凌驾于其他豪门士族之上的机会。因此大家选择了曹爽,曹爽受到鼓励,对司马懿节节紧逼。而司马懿面对皇权与豪门士族的联盟,只能不断退却。最终退无可退,于是以69岁高龄,冒险发动了高平陵之变。

三国后期,司马懿是这样逐步取代曹氏一统天下的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2hsscqh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