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什么还能战胜燕国?

公元前260年5月至10月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和赵国发生了战争,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秦军坑杀了赵军约45万,按理说赵国肯定就要完蛋了,但后面和燕国的战役中,赵…

公元前260年5月至10月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和赵国发生了战争,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秦军坑杀了赵军约45万,按理说赵国肯定就要完蛋了,但后面和燕国的战役中,赵国居然战胜了,而且还让燕国割让领土才算,那赵国是怎么打赢燕国的?

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什么还能战胜燕国?

公元前260年,神州大地上爆发一场影响各国百年运势的大型战争,直接参战国虽只有秦赵,却牵动各路诸侯的神经,两者之间的巅峰对决,数以百万计的人参与其中。赵军四十五万几近全军覆没,史实记载被白起坑杀的士卒达四十万。

赵国被秦国修理的不成样子,国都邯郸两度危在旦夕,差点亡国,可在五年不到的时间里,燕国趁赵国元气大伤,赵卒尽是未成年的幼儿,发动大军侵犯赵国,没曾想赵国反手就将燕国制服了,燕都被围,燕国只能割地求饶,一点脾气都没有。这是为什么?

长平之战是赵国第八代君主,嬴姓赵氏名丹的赵孝成王在位期间爆发的。秦赵两家的王族皆是嬴姓,几百年前是恩爱的一家,几百年后却演变成你死我活的生死仇人,历史如此变幻,令人嘘唏不已。

秦赵之战,秦国动员的兵力约六十万,没有空甲士,也差不多是秦国不影响根基能拿出的最大兵力。

长平之战结束后,秦军伤亡过半,杀红了眼的双方,哪会管对方投降是否(秦兵眼中的赵人不是人,而是摆在眼前触手可及的荣华富贵),都是迫切想置对方于死地,这正是会出现坑杀情况的缘由,若赵军胜利,很有可能也会这样做。秦国赢得并不轻松。

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什么还能战胜燕国?

邯郸之战,白起本想一鼓作气打下赵都邯郸,被秦昭襄王和相国范雎阻止;没过多久,秦国王相发现被耍了,不顾白起的良言相劝,再起兵戈,赵国顽强抵抗四个月,十八万士气高涨的魏楚联军赶至,秦军大败。双方对峙,联军趁如此良机收复了河东六百里土地,秦一退再退。

此事毕了,联军并未过多停留就归国了。我们用现实不参杂个人情感的看待这件事,如果赵国衰弱无比,无一战之力,魏楚会出兵吗?

魏楚会选择与赵并肩作战,而不是与秦国共同瓜分赵土吗?魏楚出兵,帮完赵国后,有机会的话不会趁机捞点好处,瓜分赵国土地吗?这种种假设,都在历史上发生过,两宋和蒙古、金国不正是最好的例子吗?

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什么还能战胜燕国?

赵国极盛时期疆域有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四省全境,兼有河南、山东两省的部分地区。赵国东北与东胡接界,北与楼烦、林胡接界,这都是性情彪悍时常南侵的游牧民族;其他方向同样有强国交接,如此四战之地,培养出赵人血勇、忠君爱国和不畏死的性子。

赵国危亡之际,赵人纷纷走出家门,为家国奉献一份力量,慷慨赴死。青壮死完,老弱病残幼再上,从各地赶来参军勤王,共赴国难。赵国就是这样度过难关的。

邯郸之战结束后的第六年时间,赵国元气恢复些许,日子过得紧巴巴,不复过往强盛,但不至于被欺凌。另外,赵国多骑兵,对步兵居多的诸侯国有着天然的大优势。

经此次大危机,赵孝成王明白了还是老将厉害,便在晚年重用廉颇,守卫赵国安宁。公元前251年,燕王喜派出丞相栗腹远赴邯郸祝寿,释放好意,表现两国交好共进退。

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什么还能战胜燕国?

多日后,祝寿回来的栗腹大喜过望,向燕王恭贺,燕王不解,问何喜之有?栗腹就把自己在赵国的所见所闻一五一十地说出来,意思就一个:赵国现在虚弱无比,我们趁机出动大军征伐,能占大便宜。

燕王一听,有点道理,当即下诏令,派遣两支大军袭赵。从结果来看,燕相在赵国见到的可能都是假的,被安排好的,目的就是引诱燕国攻赵。明显是钓鱼执法,赵国想吸燕国的血,恢复自身的元气。

赵军大胜,燕军大败,燕军统帅栗腹被杀,赵军乘胜追击,包围了燕都,燕国被打的实在没办法,只能重利厚礼向赵求和,燕都之围这才解决。

赵国在此次军事行动中,赚了多少,史书没有记载,反正绝对没亏就是。

赵国正是由于战前周密的部署,知己知彼的分析,以及灵活运用战术才以弱胜强的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2fedc4p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