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女人是怎么化妆的?
唐朝,女性的化妆是十分费劲的,受限于时代,感兴趣的不妨看看下文。

▲ 傅粉
傅粉是唐代最基础的化妆。女子多以肌肤白皙为好尚,需先以粉傅面,以便更进一步修饰仪容。铅粉是当时最为普及的基础化妆品之一。
铅粉质地细腻,洁白如雪,但性有毒,久用反会使人面色晦暗发青。唐代女性也意识到这一点,于是又有了以米为主料的“英粉”。然而米粉不若铅粉那样易于附着在肌肤之上,因此英粉中往往也少量添加铅粉。
傅粉不只有使肌肤白皙的功效,还可掩饰皱纹,使面容显得年轻。史称武则天善于涂抹修饰,虽春秋已高,但即便是身边人也不觉其衰老。

▲ 匀红
在傅粉涂白面庞的基础之上,又需涂上胭脂使面色红润。早期的红色源自矿物朱砂 ,将朱砂研磨成粉调和脂膏,便可制作面脂或唇脂。大约在汉代时,自西域传入一种可以提炼出红色染料的植物“燕支”。人们将“燕支”与中原常见的蓝色染料“蓝草”比附,称其为“红蓝”。用红蓝花汁提炼制作出的红色化妆品则得名胭脂。到唐代时,胭脂基本已经取代朱砂,成为红色妆品的主要来源。

▲ 画眉
眉是唐代女子修饰面容的重点。在东方式审美喜好纤巧五官的同时,双眉起着提起精神、增添妩媚的功能。女子画眉的传统材料是“黛”。黛是一种黑色的天然矿物,成分以石墨为主。化妆时先将块状的黛在砚板上研磨、加水调成墨汁,再用笔蘸墨汁画眉。
与此同时,又流行着自西域传入的异国颜料“青黛”。这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黑泛深青色的颜料,使用时无需经过繁复的研磨调和过程,蘸水即可直接画眉。
直到盛唐,女子的眉式分粗、细两类,流行时有交替。传说唐玄宗因安史之乱避祸于蜀地时,曾命画工将十种女子眉样入画,这些眉形实际上大致涵盖了唐朝不同时期的流行式样。
大约是在中晚唐之际,随着制墨工艺的发展,以烟墨代替青黛画眉的风气兴起,时俗以浓重的眉影为好尚。

▲ 注唇
唐女往往是先在面部傅粉,掩盖原有的唇形,再以唇脂另绘出心仪的唇形。唐朝时常见的唇脂,是将着色所用的紫草、朱砂等物与蜡、香料等物煎煮融合而成。制好的唇脂呈凝固的膏状,可盛在小盒之中。
初唐唇式以纤小秀美为尚;随后逐渐向丰满、秾丽、圆润发展,到盛唐达到顶峰;随后的中唐,流行唇式变为圆且小的“樱桃式”,又产生了乌膏注唇一类的奇特唇色;晚唐时期唇式名目极多,其中更已有了特别强调晕染效果、由唇心向外晕染开来的唇式。

▲ 唐朝女性流行唇式演变

▲ 贴花子
花子是眉额中间的一种装饰,可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用颜料妆绘图形于额上;一种是以绢纸甚至金碧珠翠等物预先制好花钿,化妆时用呵胶将其贴上。
传说这种妆容起自南朝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公主有一日卧于含章殿檐下,庭中梅花飘落暗香萦绕,恰有一朵落在公主额间,染作五出花形,拂抹不去,三日后才得以洗掉。
宫人们惊异于公主面上这偶然的妆点,遂竞相效仿,制出梅花形饰物贴额。又有记载称女子用花子作为面饰,起自武周时代的上官婉儿。婉儿因得罪武则天而被刺伤于额,才贴花子掩饰疤痕。

绘斜红

▲ 绘斜红
传说斜红始于三国时期。美人薛夜来初入魏宫,一天夜里,魏文帝曹丕在灯下咏诗,四周以七尺水晶屏风相隔。夜来走近而不觉屏风,面触屏上,伤处瘀血艳丽如朝霞将散,却因此引得文帝宠爱。此后一众宫人竞相以胭脂仿画夜来妆容,并美称其为“晓霞妆”。
唐时的斜红经历了几次流行变化,起初只是呈简易的垂直伤痕状,随后在武则天时代演变出云形、花形等繁丽的式样。到了盛唐开元年间,斜红式样再度简化,流行也呈现出日渐式微的状态,但仍偶有女性以彩绘飞鸟或金钿作为斜红的替代物装饰在脸畔。
中唐大历朝以后,斜红一度消失,但在长庆年间随着 “血晕妆”的流行而有所回转,变作夸张的伤痕或瘀血状。直到晚唐仍偶见女子绘有斜红。

▲ 唐朝女性流行斜红式样演变

▲ 施面靥
面靥作为流行的妆容,传说始于三国时期。吴国皇子孙和醉酒后突有兴致,于月下舞水晶如意,却不慎失手打伤了宠姬邓夫人脸颊。血流沾污于裤,美人惊惧娇呼,孙和忙令太医合药为夫人治伤。
太医开出名贵的白獭髓与玉石粉、琥珀屑。
白獭髓难得,孙和开出百金悬赏。邓夫人伤痕治好后,因药中所合琥珀过多,愈合处留下赤点如痔。
夫人如玉肤色衬以红点,孙和只觉更显娇妍。从此一众女子为获宠爱,都以丹红胭脂点颊。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2cs9bgk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