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急不相弃)

急不相弃出自本文为《世说新语》“德行第一”中第十三则,原文标题为“华歆避难”。原文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

急不相弃出自本文为《世说新语》“德行第一”中第十三则,原文标题为“华歆避难”。原文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以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原文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解题

急不相弃: 在有危难,紧急情况时互相都不舍弃对方。

译文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感到十分为难而没立刻答应。王朗却说:“幸好船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面的贼寇已经追上来了,王朗想抛弃刚才搭船的人。华歆说:“ 刚才我之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安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已诺必诚,始终如一。华歆在危难之时仍遵守承诺,而王朗只能交好于平时,在危难时自见人心。

重点字解释

华歆:东汉末举孝廉,任尚书令。

王朗:与华歆同时代人。两人都是当时著名人物。

俱:一起。

欲:想要。

依附:依傍附从。

辄:当即。

难:为难

幸:幸好。

尚:还。

何为:有什么。

迫至:追赶上来。

舍:丢下,抛弃。

所:用在动词前,代表所接受的事物。

携:携带。

本:当初。

疑:犹豫。

此:代这个原因。

耳:语气词,相当于“嘛”“啊”。

既:既然。

纳:接受。

其:他的。

自托:把自己托付给别人。

宁:怎么。表示反问语气

可以:可以因此。

相弃:抛弃。

耶:语气词,相当于“呢”。

遂:于是,就。

携拯:携带救助。

如初:像当初一样。

以:通过。

此:代这件事。

定:裁定,判定。

之:道德的。

疑:犹豫

解释句子

人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安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

人物性格

华歆谨慎对待别人的请托,但一经接受请托,无论遇到怎样危急的情况都不相弃,表明他 重信重义,言必行,行必果.危难中救人能救到底。他不愿随随便便地帮助别人,他在助人之前,首先考虑的是可能招致的麻烦;但一旦助人,便会不辞危难担当到底。

王朗乐于做好事,在不危及自身的情况下,能够与人方便时尽量与人方便;但是到了有风险的时候,他就 出尔反尔。他轻易接受他人的请托,而一旦形势紧急便“欲舍所携人”。这样的人机巧善变,有始无终,不能共患难,不值得信赖。

出处及作者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作者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世说新语》是六朝时期一部有名的著作,记述汉魏一直到东晋间流传的上层人物的遗闻轶事,按事情的性质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

这则故事告诫人们:已诺必诚,始终如一。

选自《初中文言文读本(供八、九年级使用)》第七十二篇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22vnk6v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