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寓之不是贫苦农民为何暴动?背后原因揭露:一切因户籍制度而发
南北朝时期,人们很看重门第出身,当时人做官实行九品中正制,这种制度导致士族和庶族分化严重,有人为反抗这种不公平,就出现了唐寓之起义
一、两晋以及南朝时实行的户籍制度
1、两晋以及南朝时的正式户籍,黄籍
所谓黄籍,顾名思义,就是将人的户籍记录在黄纸上,然后登记成册的一种户籍制度。据《太平御览》卷六百六引《晋令》记载:“郡国诸户口,黄籍,籍皆用一尺二寸札,已在官役者载名。”
早期纸张还没有大量投入使用的时候,人们用木牍来记录东西,所以最初的黄籍皆用“一尺二寸札”。
在两晋以及南朝的时候,黄籍是作为正式户籍存在的,只有被黄籍登记在册的人,才是地地道道名正言顺的两晋以及南朝人。黄籍可以说是古代官方的身份证也不为过了。
2、为了区分北方士族与南方土著,白籍与黄籍并存的东晋和南朝
如果西晋没有灭亡,北方的士族们没有经历衣冠南渡,那么黄籍的制度应该也能继续应用下去,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西晋灭亡了,北方的人民不得不南渡,以免会有性命之忧。
相对应的,在原本全国范围内实行黄籍制度的基础上,晋增设了白籍制度。
所谓白籍,其实就是东晋以及南朝时的另外一种户口登记形式,将寓居江南侨州郡县的北方人民户籍信息专门用白纸记录,然后登记成册,用于区别南方的土著黄籍居民。
说明白点,原本居住在北方的人,他们和南方的居民一样,户籍登记都是黄籍,但是西晋灭亡之后,北方的居民不断南迁,和南方的居民处于混居的状态,为了区分二者,南迁的北方居民就被登记成白籍,而原本的南方人则继续用黄籍。
二、黄籍与白籍人的两种不同处境和心态
1、金字塔顶端,优越感十足的“白籍”
我为什么会说有白籍的人是生活在金字塔顶端,有十足的优越感呢?
白籍人确实不能和那些高门大户相比,但是同样生而为人,政府硬生生地将他们与南方的土著居民们作出了区别,给了他们十足的优待。
但是获得白籍也是有代价的,因为由北方南下的百姓们,他们在南方没有固定的住所,没有赖以为生的土地,所以相对应的,白籍居民也不用承担赋税。
最初东晋实行黄白籍制度的本意是想着等到故土收复之后,这些白籍人士能够回归原籍,所以当时白籍是属于临时户口,类似于临时居住证。
而持白籍者可不修闾伍之法,免交税服役。能够不修闾伍之法外加免除徭役,这对于生活在平常人家的南方老百姓来说,是多么有诱惑力的啊!
因为在古代,有的时候老百姓所要承受的赋税是非常沉重的,所以不交赋税,对于他们来讲就已经将白籍和黄籍的土著南方居民拉开了差距,相对于土著的南方黄籍居民,侨州郡县的北方白籍人民可不算是优越感十足么。
2、试图“偷渡”的黄籍
对于南方土著居民来说,能够被免除徭役同样也是他们非常渴求的一件事情,眼看着北方的黄籍们不用交赋税的优厚待遇,南方的黄籍对有这种待遇的白籍人们羡慕不已。
要想和白籍人一样免除徭役,有两个方法,一是黄籍人将自己的户籍改成白籍,不过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他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南方人;第二个办法就是将自己改成士族,因为当时的士族也是不用交赋税的,这一点只要家里有钱基本上都能办得到,所以当时的他们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偷渡”。
何为“偷渡”成为士族?就是花钱买通官吏,向负责处理户籍适宜的官吏行贿,他们自己虽然是黄籍,不可免除徭役,但是祖上的人已经去世了,给他们随便安个什么爵位,这样他们就是士族的后代,也可以不用交赋税了,别人反正也不知道。
就这样,一些家里有钱的南方庶族通过行贿的方式,让自己成为了表面上的士族。
家里没钱的庶族只能认命,继续勤勤恳恳地工作,老老实实交税,而家里有钱的庶族则通过这样的方式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表面上挤进了士族行列,并跟他们一样享受着特权。
三、因黄白籍制度衍生出了士族与庶族间的“种族歧视”,最终催生了唐寓之起义
1、税收减少,南朝政府开始清查黄籍,严重损害已经“偷渡”成功的庶族利益
上面说了,有钱的南方庶族地主们可以通过收买户籍登记官员来诈入仕流,以此达到享受和士族一样免除赋税的特权。
俗话说,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到刘宋时期,南方的黄籍土著居民通过改注籍状数量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峰,从刘宋明帝在位期间到刘宋废帝,也不过十几年的时间,被检查出来诈入士族的南方黄籍土著庶族的数量就达到了七万一千多户。
而这些人如果没有诈入士族的话,刘宋中央财政收入就会增加不少,同样,因为诈入士族的户数太多,所以中央财政收入开始年复一年缩水,且刘宋灭亡之后,这种“偷渡”还在继续。《南齐书·虞玩之传》记载:“建元二年诏朝臣曰:黄籍,民之大纪,国之治端,自顷氓俗巧伪,为日已久,至乃窃注爵位,盗易年月,增损三状,贸袭万端。或户存而文书已绝,或人在而反托死叛,停私而云隶役,身强而称六疾,编户齐家,少不如此。”
因此,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南朝萧齐政府建立之后,齐高帝萧道成为了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对于“偷渡”事件心知肚明的他开始在全国上下组织检籍,专门设立校籍官,指派虞玩之主持黄籍的清查工作,势必要将原本混入士族的南方土著黄籍庶族揪出来,以增加税收。
到齐武帝时期,筛查工作还在继续,将那些原本应该缴纳赋税的南方土著居民,但是因为户籍造假而逃过一劫的恢复原籍,继续承担他们原本承担的赋税。
这个行为被称之为“正籍”;把那些伪造出来的户籍所有者退还本地,这个行为被称之为“却籍”,严重的却籍者还会被惩罚戍守边远的疆土。
最终,却籍者被“悉充远戍”以致于“民多逃亡避罪”。
各就各位之后,中央的财政收入确实会有所增加,但是却严重损害了那些原本已经“偷渡”成功,诈入士族的南方庶族的利益,同时也引起了阶级矛盾的激化。
2、反抗“歧视”的唐寓之起义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当南方庶族妄图以“偷渡”的方式诈进士族,享受士族特权的行为被统治者揭穿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原本因为冒充士族而得来的许多特权也都不复存在了。
庶族地主的切身利益被完全剥夺他们自然不会轻易就此揭过了,于是南方的庶族地主们就开展了一次反抗“种族歧视”的起义。
表面上是不满足于被剥夺特权,实际上谁说不是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在政治上以及其他各方面一直都受不公正待遇的所有庶族对命运的抵抗呢?
唐寓之家祖孙三代都是风水师,经常救济贫苦人家,也算是在南方地区小有名气的地主了,除了出身庶族,别的都好说,所以在别的地主们都加入到诈进士族的行列中去时,唐寓之家身为一个有钱的南方庶族自然也不愿意放过这个机会。
但是随着萧齐政府的检籍令一出,大量的假士族被揭穿开来,打回原形。
对政府来说,他们的财政收入可以增加很多,但是对那些南方的庶族地主们来说,无疑是将到嘴的肥肉吐出去,所以,唐寓之以“抗检籍,反萧齐”为口号,掀起一场起义之后,迅速地就得到了很多庶族地主们的拥护,连老百姓也加入进来,没用多长时间就聚集了三万多人。
这次暴动结果是许多庶族地主和商人因而取得士族所具免赋役的特权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1mude4t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