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鄂妃得顺治帝专宠,死后三十人为她殉葬
顺治皇帝和董鄂妃生前非常恩爱,两人是一前一后死去,民间有很多他们之间得故事
董鄂氏何许人也,历来各种说法颇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系满洲宿将鄂硕之女,且是个二婚。具体来龙去脉,放在文章末尾的附言中去“考证”,正文先说故事,这故事既甜蜜,又政治,更血腥:
话说清世祖福临原本是个好色之徒,据《汤若望传》载,福临“和—切满洲人一个样,而肉感肉欲的性癖尤其特别发达。”他结婚之前“曾作了一件无道之事”,遭到玛法(顺治帝称汤若望为玛法,即老爷爷之意)直谏。清世祖福临成婚后任然纵欲不加节制
然而奇迹出现了,福临自从遇到董鄂以及册封其为贵妃、皇贵妃之后,竟然专宠之至,尽改荡习。他为什么这样宠爱董鄂,并能因此将历年恶习尽行涤除?
首先,董鄂必然是个国色天香的绝代佳人。福临系少年天子,英俊聪督,天下共主,富有四海,自然心比天高,眼高于顶。因此,尽管后宫之内不乏美女,可是没有一个能拴住皇上的心。但是,自从董鄂入宫后,五年之内朝夕共处,专宠于一身。若非绝世佳人,怎能使六宫粉黛无颜色。
其次,仅靠容貌,亦难久长。顺治原来的皇后也非常漂亮,就连厌恶他的顺治帝也说“前废后容止、足称佳丽,亦极巧慧”,然而性情乖张,嫉心特强,“见貌少妍者即憎恶,欲置之死”,爱好与帝亦异,终被帝废。而董鄂入宫不久,身体渐弱,长期患病3年,“容瘁身癯”,容颜自当减色,然而福临仍对其宠爱不衰。推究其故:首先董鄂能竭力襄助夫君励精图治,且与顺治帝的治国之道相同,皆以孔孟仁政之学为准;其次是董鄂氏能孝养母后,善待夫君,且天资敏慧,聪睿过人,经史佛学书法,皆有造诣。因此能与福临情投意合,心心相印,长相厮守。
顺治17年(1660)8月19日,对于福临来说,是他最伤心、最不幸,也是促使其加速死亡的可诅咒的凶险日子。这一天,他唯—的心上人,唯一的红颜知己,相濡以沫5年的皇贵妃董鄂氏与世长辞了。噩耗传来,福临犹如突遭晴天霹雳,悲不欲生。时人记道:“皇帝陡为哀痛所攻,竞致寻死觅活,不顾—切。人们不得不昼夜看守着他,使他不得自杀。”
董鄂死时才22岁,既然过着那样美好的生活,为什么会艳年早逝?概括起来大概有这么3方面的问题:一是身体不好,有点像林黛玉那样弱不禁风,而且早已得了病,一直病病歪歪的已有3年了;二是爱子早殇,她这个儿子排行第四,“是皇帝要规定他为将来时皇太子的”。然而仅活了三个半月,连名字都未来得及取。试想董鄂仅此一子,却百日而殇,焉能不悲;三是董鄂入宫超擢皇贵妃,独专帝宠,无后之名,有后之实,招来各方面的敌视和不满,皇太后对此亦不满意。如何周旋,化凶为吉,使她心力交瘁,力难支撑。
董鄂死的当天,福临在母后再三劝诫宽慰和悲痛稍定后,立即传谕亲王以下,满汉四品官员以上,公主、王妃以下命妇等,俱于景运门内外齐集哭临,辍朝5日;2天后,下谕追封董鄂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又过了2天,下谕为董鄂举行追封典礼和祭悼,撰写玉册玉宝,并造香册香宝;又过了3天,下谕以追封告祭奉先殿。福临还亲为董鄂撰《行状》,盛赞其事迹品德,痛切哀悼,长达数千言。又令大学土金之俊为其写传,并命当年停止秋决,“从后志也”;又谕令内阁学士排纂瑞敬皇后所著语录。
顺治帝在国库如洗,岁缺巨饷的情况下为董鄂大办丧事:“太监与宫中女官一共三十名,悉行赐死,免得皇妃在其他世界中缺乏服待者”;由高僧茚溪森主持,在景山建水陆道场。皇帝5次亲临寿椿殿,为后断七;“两座装饰得辉煌宫殿,专供自远地僻壤所召来的僧徒作馆舍。按照满洲习俗,皇妃底尸体连同棺椁,并那两座宫殿连同其中珍贵陈设,俱都被焚烧。” 这种不惜耗费巨量国帑,残杀活人殉葬的做法,简直令今人难以想象。
董鄂死后,顺治帝万念皆灰,“寻死觅活,不顾一切”。虽经多方劝阻,未能殉妃,但又要坚决摆脱红尘,出家为憎。此讯一出,举朝震动,太后再三规劝,帝坚不从,立召茚溪森为他举行了剃发修行仪式。后来,茚溪森的师傅玉林琇来到京城,闻听茚溪森为顺治剃发,“即命众聚薪烧森”。福临闻听此,立即谕告玉林琇,“许蓄发”,茚溪森才没被烧死。最终,福临虽然在玉林琇的劝说下,断了出家的念头。然而,在董鄂死后仅四个多月,我们这位痴情皇帝也就往觅芳蹤,与妃长相厮守于九天去了。
有意思的是顺治帝死后,一位也姓董鄂氏的宫人(一等阿达哈哈番巴度之女)竟以身相殉。当时的辅政大臣以幼帝(康照帝)名义追封其为贞妃,说“皇考大行皇帝御守时,妃董鄂氏赋性温良,恪共内职,当皇考上宾之时,感恩遇之素深,克尽哀痛,遂尔梦逝,芳烈难泯,典礼宜崇,特进名封,以昭淑德,追封为贞妃”。据张宸的《杂记》载“或曰即端敬皇后之妹也。” 张宸乃当时目睹顺治丧议的中书舍人,所述当有根据。但《清史稿》后妃传中并未提及她是端敬皇后董鄂氏之妹。查看相关史料方知这个董鄂氏与福临宠爱的董鄂乃同一曾祖之远房姐妹也。
附言:
董鄂氏是什么人,民间和史家说法不一,且版本繁多:
当时民间流传最广的是董鄂氏乃明末秦淮名妓董小宛。《清朝野史大观》载称:吴梅村之《清凉山赞佛诗》,暗指董妃逝世,清世祖过分伤感,遂遁五台山出家为憎。此董妃即冒辟疆之姬董小宛,被清兵所掠,辗转入宫,蒙帝特宠,用满洲姓董鄂氏。其实这是一种极其荒诞的虚妄之说:
1、董小宛乃冒辟疆之姬不假,她比顺治大14岁多,当其芳名远扬,16岁与冒辟疆初识之日,顺治才是一个吃奶的孩子,也就一岁多点。董小宛死时28岁,当时的顺治也只有13岁。
2、若说其在乱中被清兵掠获,辗转入官,那么从顺治2年到8年,董小宛以一位21岁的少妇混到28岁,已成为半老之徐娘,又有何术能迷惑13岁的少年天子。若按《清实录》所载,董鄂妃是顺治13年被册立的,那时的董小宛已33岁,又怎能诱使18岁的青年皇帝对其专宠?
3、董小宛死于顺治2年正月的冒辟疆家中,既有冒辟疆的长篇悼妻佳作《影梅庵忆语》(详记其与董小宛相识、完婚、蒙难、侍夫及劳病而死之况),又有当时好些文人学土的悼念诗词流传至今。皆可证明董小宛死于冒府。那末,她又怎能于顺治13年被册立为皇贵妃呢?可见这种说法的荒诞和虚妄程度。
近代史家的论断主张董鄂氏乃满洲宿将鄂硕之女,先嫁于福林的11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后被顺治热恋,致其夫因愤致死或自溢,福临便册立董鄂为妃。主要是根据是《汤若望传》的一段记述:“顺治皇帝对于一位满籍军人之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爱恋,当这一位军人因此申斥她的夫人时,他竞被对于他这申斥有所闻之的天子,亲手打了一个极怪异的耳刮。这位军人于是乃因怨愤致死,或许竟是自杀而死。皇帝遂即将这位军人底未亡人收入宫中,封为贵妃”。因此而推断这位满籍军人之夫人既能接近皇帝则非疏远小臣,而襄亲王去世不久,帝即册立董鄂妃。兼之,满洲旧有治栖之俗,兄死之后,或侄死之后,其未亡人分为原夫之弟、侄、叔纳取,可见董鄂妃即襄亲王之福晋。其实这一推理也很难成立:
首先,通读《汤若望传》,他对满洲“军人”与满洲“王公”之分,十分严格,各有明确的含义和范围,不能混为一谈。汤若望在顺治年间一直和清朝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宗室王公,以及皇亲国戚部院大臣和高级将领打交道,他熟谙政局和官场,他当然知道亲王地位之高权势之大,与一般满人甚至是部院大臣和高级将领之间,有着严格的区别,贵贱悬殊,绝对不能等同起来混为一谈。因此,很难将“满籍军人”,认定为襄亲王博穆博果尔。
其次,博穆博果尔是太宗皇太极之第11子,世祖福临于顺治12年2月21日下诏封博穆博果尔为和硕襄亲王,册文说:“博穆博果尔乃太宗文皇帝之子,朕之弟也,赐以金册金印,封为和硕襄亲王”。所封根据,仅因其是先帝之子今帝之弟,未言有任何军功。这与册封其他亲王的册文均叙列他们的军功,完全不同。博穆傅果尔在顺治元年大军入关时只是一个两岁多的幼童,到13年册封为王时,才14周岁多,从未也不可能披甲统兵厮杀,当然无军功可言。因此,博穆博果尔只是一位王爷,而非“满籍军人”,他根本不知征战为何物。因此,把汤若望所说的“满籍军人”认定为襄亲王博穆博果尔,更是毫无根据。
董鄂氏不是名妓董小宛,也不是襄亲王的福晋,但按《汤若望传》的记载,她是一位“满籍军人”之夫人。这位满籍军人究竞是谁已无从考察了(正史也不可能有这方面的记载),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必是三品以上的高级将领,因为按规定只有三品以上的命妇,才能够也必须按期入宫随侍皇太后和皇后。另外,董鄂氏之父鄂硕,亦非中下级武官,而是开国将领。顺治8年因功升护军统领,宫阶正二品;顺治13年董鄂氏册妃时,晋升为正一品内大臣,进世职为一等子;第二年又因女晋封皇贵妃进三等伯,当年去世,赠三等侯。以他这样皇上的亲近高级将领,其所选之翁婿,谅必也非等闲之辈,当系三品以上军官,所以董鄂氏才有机会为皇上发现,才有可能参与宫中盛宴或入侍太后、皇后,从而接近皇上,最后为福临册为贵妃和皇贵妃,死后又追封为皇后。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1mrt761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