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为何派郑和多次下西洋
明成祖朱棣曾经多次选郑和下西洋,要知道当时的环境下,郑和下西洋是有着巨大耗费的。只是既然代价这么大,明成祖朱棣为何一直坚持下去?

首先向大家说一句题外话,虽说郑和开始是接受朱棣的命令下西洋,但在明成祖在位期间,郑和是下了六次西洋,永乐三年(1405年)到永乐十九年(1421年)十六年中六次下西洋,最后一次是在宣德五年(1430年),明宣宗(朱棣的孙子)在位时期出海。
首段提到下西洋的领军人需要具备的条件,我们来一一分析。首先,丰富的航海知识和领导能力,因为你要带着一大帮人下海呀,那么肯定要这帮人服从你,航海知识也肯定是要有的,面对突发情况、危急关头是做决定的是你这个首领,即使旁边会有拥有丰富航海知识的人给你提意见给你提意见,但只有领军人拥有丰富的航海只是才能最快和最准确地作出判断,也才能使手下人安心地服从你的命令。

其次,优秀的作战本领和强健的体魄,郑和下西洋和张骞出西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为他们同样是在盛世之际去探索未知的地方,从张骞的经历我们能知道未知的地方是危险的,而且还存在着其他小国或者部落以及强盗之类的,朱棣同样能知道这些,甚至比我们知道得更多,想得更多,张骞告诉西域众多地方大汉国威,郑和下西洋不仅仅可以找一下建文帝的消息,更是宣扬大明盛世很好的时机,所以这次的队伍要带上大量钱财和士兵,向其他国家展现大明威严,也放宵小见财起意,所以需要一个作战人才。
同时,远航,几个月、几年甚至十几年都有可能,大家需要在海上漂泊,经历生死考验,将领的健康和年纪也必须在考虑之内。
最后一点,对朱棣的忠心,朱棣的皇位,毕竟是抢了自己侄子的,不管他表现得有多强大和自信,但毕竟在内心深处是有点心虚的,所以朱元璋以及建文旧臣用得多少有点不舒服,而且下海带那么多兵,所以一定要选一个自己人,恭喜郑和,以上条件,全部命中,所以说,朱棣选择了郑和,命运选中了郑和。

郑和幼时便失去父母,小小年纪便上了战场,但他挺过了战争的残酷,并且在靖难之役中带兵打仗,献计于朱棣,立下大功,被赐了郑姓,可见功劳之大和朱棣的宠信,满足优秀的作战人才、好的领导能力、强健的体魄和皇帝信任四点,从后来郑和擒陈祖义、亚烈苦柰儿、苏干刺等人还有经历了那么多年航海生活可以看出,另外,据考究,郑和因为家庭原因,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为了能去圣地麦加朝圣,所以从小对航海知识很是感兴趣。综上所述,郑和成了朱棣派遣出海的人。
我个人真的非常佩服郑和,幼时受磨难,家破人亡,成为无根浮萍,在残酷和冷漠的战场上活了下来,然后凭借实力得到朱棣的认可,再然后在不停地航海中度过了自己的后半生,最后一次下海是他已经年近花甲,值得高兴的是,他到了麦加,实现了自己朝圣的愿望,但最后身死在了古里,那里是他第一次航海的终点,也是他一生的终点。
可能是为了实现自己朝圣的理想,可能是身负皇命,但毫无疑问,郑和下西洋是中国航海史乃至世界航海史的一个壮举,值得每一个人铭记。
而郑和下西洋,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交流,遗憾的是,因为未能形成稳定的贸易收入,因而错失了真正的交流发展机会。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1j1dpjk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