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托孤大臣李严下场凄凉?
白帝城托孤是三国历史中的大事件,蜀汉开国皇帝刘备在病危时,将太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和李严,诸葛亮总理朝政,李严则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为什么同样是托孤大臣,诸葛亮流芳千古,李严却一点名气也没有呢?
212年,刘备准备进攻成都,但军事实力不够。李严的投降对刘备集团取得最后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因此,李严得到刘备的信任是理所应当的。但这的确不是他成为刘备托孤大臣的主要原因。而真正让他成为辅臣的原因是他作为刘璋根据地的旧人这一身份,刘备为了笼络刘璋集团,扩大新建立蜀汉政权的基础,只能对李严另眼相看。就在他死的前一年,他任命李严为尚书令,死时,又让李严受遗诏,辅佐少主刘禅。可是,他同时又让李严担任中都护,驻守永安。
也就是说,李严名义上是托孤大臣,但他最主要的职责是镇守边疆。从古到今,没有一个辅臣是在中央之外的。仅从这一点上来看,他对于后主刘禅的影响似乎都是间接的,从难以接近皇帝而言,李严确实是空有托孤虚名,并无照顾刘禅之实。

可李严并非是逆来顺受之辈,如果说,他不明白这是刘备奸诈的话,那么,在刘备死后,诸葛亮独揽朝中大权就让他极为不舒服了。
事情该从他驻守永安时说起,在这期间,发生了几件很不寻常的事。
第一件事是,益州从事常房去南中巡视,但他在巡视途中却不宣传他上司诸葛亮的教令,却以都护李严的书信去晓谕益州郡各大姓家族。
第二件事是,李严的好朋友孟达投降魏国以后,很为魏文帝曹丕所倚重,两人互有书信往来。李严这个人在三国时的名声并不好,他历事三刘(刘表、刘璋、刘备),朝秦暮楚,当时,他率军镇守蜀国的东大门,如果他像当初投降刘备一样投降魏国,蜀国的前途不堪设想。这些征兆首先就引起了诸葛亮的重视。
第一件事可看做是李严在与诸葛亮争夺权力;而第二件事则完全可以看做是李严又犯了三心二意的毛病。但是,诸葛亮毕竟顾忌李严。
226年,李严被调往江州,到了这个战略要地后,他多年来对中央政权和诸葛亮的不满开始发泄出来。
首先,他在江州修筑大城,周围十六里,修建苍龙门和白虎门,还计划在城西十里处凿通后山,汇通两江,建设一个新城市,作为他的势力控制的据点。同时,他要求诸葛亮把五郡划给他建立巴州,由他担任巴州刺史。紧接着,他又希望中央政府允许他开府治事。要知道,当时在蜀国,只有丞相诸葛亮一人才有这个资格。

无数事情都让诸葛亮感觉到,如果不把李严除掉,迟早有一天,他不但会飞走,并且还会掉过头来咬蜀汉政权一口。诸葛亮猜得没有错,当李严手握蜀国四分之一的重兵后,他就开始违抗中央的命令,并且对诸葛亮派来的人故意冷落,进行排斥。
这个时候的江州俨然已成了一个独立的政治军事中心,要同蜀国的中心成都分庭抗礼,平分秋色。李严能发展得这么快,完全是靠着刘璋旧部的身份。诸葛亮与李严的关系也成了当初西周周公主陕东、召公主陕西,二公分陕而治的势态。
诸葛亮当然不同意,他做了周密部署,开始向李严进攻。首先,在230年,他上表晋升江州都督李严为骠骑将军,并命令他带领军队两万人前往汉中。同时,又任命李严的儿子李丰继任江州都督,办理善后事宜。李严找不到任何借口来推辞,并且也没有必要推辞,在他看来,江州还在他姓李的手里。他只好按照皇帝的命令到达汉中,诸葛亮就命令他留驻汉中,署汉中留府事。
第二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让李严负责供应军需物资。但事情就出来了,有人告李严施展欺上瞒下、弄虚作假,企图诬陷诸葛亮。李严的“罪行”被揭露后,诸葛亮“当机立断”,联合高级官员二十二人上表给刘禅,将李严削职为民,流放外地。老于世故、才能出众的李严会犯这样愚蠢的错误,简直是扯淡。
接着,诸葛亮夺去了江州都督李丰的兵权,重新任命了江州最高指挥官,从此后,江州这个战略要地才真正回到了蜀国政府的掌握之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0vhnb4f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