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唐朝竟坚挺150年,如何做到的?
公元755年,安禄山悍然起兵反唐,大唐的强盛与繁荣嘎然而止。繁盛的唐朝一瞬间陷入开国以来最凶险的难关,但匪夷所思的是唐朝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坚挺了150年之久,可以说开元盛世本是唐朝的一个转折点,但也因为安史之乱,让开元年的鼎盛变成了一个历史参照物!
应该说,原因很多,但我认为,真正有价值的原因只有二个。
其一,唐朝中期经济继续发展,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仅没有降低,而且还有所提升,人心都向着和平,这是唐朝遭受“安史之乱”后仍然存续下去的根本原因。
中国古代经济长期以北方为中心,后来“五胡乱华”汉人饱受战争离乱之苦,开始大举南迁至江南,于是江南肥沃的土地被开发出来,江南的经济飞速发展,很快赶上并超过北方。唐朝时候,江南的经济正处在“赶上”北方的阶段,那时候有“杨一益二”的说法,指的是杨州是全国第一大城市,益州是全国第二大城市,这两城市都在南方,都发展得非常好。尤其杨州,在隋朝时就很发达,吸引得暴君隋炀帝乘龙舟三下江都(即杨州)游玩,唐朝时,杨州更发展成为全国最大城市及国际化大都市。而“安史之乱”主战场在北方,具体而言是从今天的北京往西攻打,占洛阳,陷长安,直到华清池一带,未影响到南方,这使得南方的经济得以保存,并足以支撑唐朝中后期的朝廷及民生所用。
经济继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在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发生叛乱,首先人民就不会答应;有多少人愿意好日子不过,犯上作乱、祸及全家呢?所以唐朝后期虽然有那么多的藩镇,但发生反叛的很少,因为没有群众基础。
其二,唐朝政府争对藩镇割据这个政治毒瘤采用了“太极推拿手”,柔中带钢,钢中有柔,有效地稳定了这一群体。
何为“太极推拿手”,就是又打又摸、软硬兼施,充分运用道家学说,辩证地看待“藩镇割据”的好与坏。努力促成其好的一面,避免其坏的一面。
唐朝中期政府部门的做法是这样的:
1、放权与收权:给予各节度史自治权,包括独立的财权、人事权,允许拥有军队等等,但必须保证一点,那就是不能称王,必须保证接爱中央政府的领导。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集权与分权相结合。
2、设置新的节度使,也就是增加节度使的数量。
设置新的节度使有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追求数量多,从而起到稀释节度使实力,避免出现一二个独大的作用;二是合理布局,将新的节度使设置在那些旧的对中央有威胁的藩镇附近,比如“河朔三镇”附近,以起到监视和牵制作用。三是在新的节度使中间,有一些是唐朝中央政府的嫡系和亲兵,以此方式可以将中央势力延伸至地方,相当于大大加长了中央政府的手臂,谁有异动就可以将谁扑灭。
3、直接限制藩镇规模与实力。在设置新的藩镇时,认真考虑其地理位置、实力与规模,不使其实力发展到能与中央抗争的地步。
可以说开元盛世本是唐朝的一个转折点,但也因为安史之乱,让开元年的鼎盛变成了一个历史参照物!唐朝虽经“安史之乱”实力大减,但毕竟经济上老百姓日子过得去,政治上又对“藩镇割据”进行限制,唐朝得以延续百年,但是这不代表安史之乱的损失很小,安史之乱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说是彻底改变中国的走向。不仅仅是唐朝,而是中国。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0ud5khc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