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张巡卢奕得道,许远争议不休,段子羽程千里悲催

原标题:安史之乱悲欢录:张巡卢奕得道,许远争议不休,段子羽程千里悲催安禄山起兵造反之后,大唐军民都面临选择:要不要跟着安禄山走?因为安禄山最终的失败,史书由胜利…

原标题:安史之乱悲欢录:张巡卢奕得道,许远争议不休,段子羽程千里悲催

安禄山起兵造反之后,大唐军民都面临选择:要不要跟着安禄山走?

因为安禄山最终的失败,史书由胜利者书写。这种背景下,后世读者往往会得出“两个凡是”的结论:

凡是贪图利益的人,都会站在叛军一边;凡是坚持理想道德的人,都会站在大唐中央政府一边。

这种说法对不对呢?我们来看几个著名案例吧。

安史之乱:张巡卢奕得道,许远争议不休,段子羽程千里悲催

当安禄山叛军杀过来的时候,张巡和雍丘令令狐潮都面临着新的选择:令狐潮认为应该站在安禄山一边,张巡则认为应该站在大唐中央政府一边。

双方意见不同,自然会引发矛盾,结果是张巡杀了令狐潮全家。

是时雍丘令令狐潮举县附贼……潮不得归,巡乃屠其妻子,砾城上。

令狐潮下场如何?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很可能是死于乱军或隐姓埋名。但有一点我敢肯定:令狐潮必然是遗臭万年的角色。

杀了令狐潮全家的张巡命运如何?其实也不好。

在张巡死前十多天,政府军收复长安;在张巡死后九天,政府军收复洛阳。

张巡虽然没有活到解放后,但他最终被大唐中央政府追认为烈士,记了特等功,他的子孙因此得到了各种封赏,享受着各种待遇。

天子下诏,赠巡扬州大都督,远荆州大都督,霁云开府仪同三司、再赠扬州大都督,并宠其子孙。....巡子亚夫拜金吾大将军,远子玖婺州司马……贞元中,复官巡它子去疾、远子岘。赠巡妻申国夫人,赐帛百。自是讫僖宗,求忠臣后,无不及三人者。

如果我们身处那个时代,既有机会选择当张巡,又有机会选择当令狐潮,单就利益的考量,我们是愿意当张巡呢?还是愿意当令狐潮呢?

这种选择实在是太简单了。这就好像桌上摆着一根肉骨头,还有一箱黄金,除了传说中的旺财,谁会挑那根肉骨头呢?

也许有人会说,贪图利益的人肯定会选择那根肉骨头,因为肉骨头能吃,黄金能吃吗?只有超然于利益之上的人才会选择黄金。

对于这种观点,我只能说:高!实在是高!

安史之乱:张巡卢奕得道,许远争议不休,段子羽程千里悲催

卢杞是中唐时期有名的大奸臣,他之所以能得到皇帝的信任与重用,与他出色的个人能力分不开,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卢杞是烈士遗孤。

安禄山起兵之后,叛军席卷河北,卢杞的父亲卢奕是第一批积极站在大唐中央政府一边的人,也是第一批因此而牺牲的高级官员。

洛阳沦陷后,有三个高级官员拒绝与安禄山合作,卢奕就是其中之一。卢奕在临死前大声痛斥安禄山,面对死亡他放声大笑: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被执,将杀之,即数禄山罪,徐顾贼徒曰:“为人臣者当识逆顺,我不蹈失节,死何恨?”观者恐惧。弈临刑,西向再拜而辞,骂贼不空口,逆党为变色。

卢杞后来之所以能够权倾朝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

大家想想,如果卢奕当年接受了安禄山的伪职,哪怕只是首鼠两端的敷衍,卢杞恐怕也没有机会爬到那样高的位置。

如果卢奕胆敢死心塌地跟着安禄山混,卢杞不要说混得身居高位了,就是能以小公务员的身份吃皇粮,恐怕他也得发自心底地高呼皇恩浩荡。

当然了,如果卢奕真敢死心塌地跟着安禄山混,最后影响了卢杞的人生命运,那么卢杞在想到他老爸时,难免也会满腹牢骚:这个老家伙,为什么非要多活那一两年呢?

我这样说,难免有人会用大道理压我:你自私自利也就罢了,凭什么认为别人家的父子情谊也会这么淡漠呢?

问题是,如果一个人的老爸当了叛徒,还跟着叛军助纣为虐,最后被政府正法了,他却一直深深怀念他老爸,并且认为他老爸不该死。

这种观点,恐怕才是真正的“自私自利”吧?

相对于国家民族大义,你爹当叛徒难道就不该死?如果抱着这种思想,那么你不愧是汉奸的儿子。

卢杞等三位高级官员被杀之后,安禄山派段子羽传首河北各地,让大家看看与安大帅作对的下场。

结果呢,段子羽带着这三位烈士的人头抵达平原郡时,立刻就被颜真卿砍了脑袋。

贼破东都,遣段子光传李憕、卢奕、蒋清首徇河北,真卿畏众惧,绐诸将曰:“吾素识憕等,其首皆非是。”乃斩子光,藏三首。它日,结刍续体,敛而祭,为位哭之。

颜真卿的这种做法,自然引得后世一片叫好:段子羽你活该!好好的人不当,非要给安禄山当狗!

在临死前,段子羽会想些什么呢?没人知道。

但有一点我敢肯定: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单纯基于利益考量,段子羽肯定也会玩命推却传首河北各地的任务。

如果安禄山把他逼急了,估计段子羽立刻会找到颜真卿,然后抱着他的大腿喊道:“队长!别开枪!是我!”

安史之乱:张巡卢奕得道,许远争议不休,段子羽程千里悲催

如果说张巡与令狐潮、卢奕与段子羽的对比过于分明,大家判断起来没什么难度,那么程千里的结局,就有些令人唏嘘了。

安史之乱爆发后,程千里在山西战场上屡次战胜叛军,立下许多功劳。但在大唐政府军反攻安史叛军前夕,程千里率军出战被俘。

被俘之后,程千里选择了投降。一个月后,政府军大举反攻叛军,叛军不敌,于是开始撤退,并在撤退之时把程千里杀了。

从兵败被俘到身死,程千里仅多活了一个月,而且这一个月还是以阶下囚的身份活着。

程千里多活这一个月的代价,就是后来大唐帝国在表彰烈士时,从来都不会提到他,他的家属也没有资格享受到烈士的待遇。

其年十二月,上御丹凤楼大赦,节文曰:忠臣事君,有死无贰;烈士徇义,虽殁如存。其李憕、卢奕、袁履谦、张巡、许远、张介然、蒋清、庞坚等,即与追赠,访其子孙,厚其官爵,家口深加优恤。自是赦恩,无不该于节义,而程千里终以生执贼庭,不沾褒赠。

如果上天给程千里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我相信程千里肯定会向卢奕学习,面对死亡只管放声大笑、慷慨赴难就是了。

这样一来,程千里少活一个月,但谁都会说:程千里的一生,是坚贞不屈的一生。程千里的家属可以挺胸抬头地生活,程千里的儿子没准也会像卢奕的儿子卢杞那样,在仕途上一片坦途。

可程千里偏偏多活了一个月,直接葬送了他家族的前程。

安史之乱:张巡卢奕得道,许远争议不休,段子羽程千里悲催

许远是张巡的亲密战友,也就是睢阳保卫战中的另一位主角。

但在睢阳城破之后,张巡等人被就地斩首,而许远却被叛军押送回洛阳。

是日,与姚摐、霁云同被害,唯许远执送洛阳。

安史叛军溃败之后,许远才与投降安禄山的人(比如程千里和哥舒翰等),一起在洛阳被杀。

尹子奇执送洛阳,与哥舒翰、程千里,俱囚之客省。及安庆绪败,渡河北走,使严庄皆害之。

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坊间有一种非常流行的说法,那就是许远曾在最后时刻投降了安禄山。

支持这种论调的人有很多,就连张巡的儿子也相信这一观点,还说他爹张巡临终前就知道许远靠不住,希望大唐中央政府明察,把对许远的好评改为差评。

大历中,巡子去疾上书曰:“……巡临命叹曰:‘嗟乎,人有可恨者!’贼曰:‘公恨我乎?’答曰:‘恨远心不可得,误国家事,若死有知,当不赦于地下。’故远心向背,梁、宋人皆知之。使国威丧衄,巡功业堕败,则远于臣不共戴天,请追夺官爵,以刷冤耻。”

但这种说法,同时也受到了许多人的抵制。他们认为:许远之所以没有和张巡等人一起被杀,是因为别的原因,而不是因为许远在关键时候投降。

经过一番调查之后,大唐中央政府明确表示:许远立有特等功,是大唐的忠贞之臣。

这个结果谈不上满意或不满意,只能说争议从来都没断过,以至于我们现在都说不清楚,许远到底有没有在最后时刻变节。

议乃罢。然议者纷纭不齐。

如果许远真在最后时刻变节,那么我们得说,许远的运气比程千里强得多:同样是投降,程千里遗臭万年,子孙同样捞不着好处,许远却在争议中成为大唐功臣。

如果许远没在最后时刻变节,那么我们得说,许远的运气未免也太差了:明明应该像张巡、南霁云和雷万春一样受世人敬仰,没想到最终却成为了一位“争议英雄”。

安史之乱:张巡卢奕得道,许远争议不休,段子羽程千里悲催

应该怎么评价上述几位老兄的个人经历呢?实在是一言难尽,还是说一下文章开头的“两个凡是”吧。

都会站在叛军一边的,全都是贪图利益的人吗?我不信。

如果安禄山胜利了,这些人自然是为了反抗大唐暴政,无视个人安危,甚至无视全家人生死的义士。

如果我们用大道理来讲,那就是:一个人如果没有崇高而伟大的思想做支撑,他怎么会不顾自己和全家的死活,追随安禄山干这种灭族的勾当呢?

为了追求利益,居然敢赌上全家性命?谁敢信呢?

是的,这世间绝不缺乏眼红心黑、不惜一切代价的赌徒,但如果有人说,安禄山身边全是这种货色,恐怕也难以服众吧?

正如我们之前提到的几位老兄,当他们死到临头的时候,难道真不会后悔自己做出的选择吗?

如果安禄山最终胜利了,史书又该如何评价他们呢?

做的事情没变,只因为赌局的两头胜负关系变了,一切也就变了,这真是用“道德”或“情操”就能解释清楚的事吗?

安史之乱:张巡卢奕得道,许远争议不休,段子羽程千里悲催

杜甫在其名作《石壕吏》中写道: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从纯文学的角度来看,《石壕吏》过于直白,甚至有点像打油诗。

可就是这种直白而简单的打油诗描述法,把一种难以透过气的压抑气息写得十分到位。

《石壕吏》写的可是大唐政府军,就连政府军都是这副德性,你说安史叛军会是什么样?如果比这更恐怖,你说顺民们还要不要活了?

安史之乱:张巡卢奕得道,许远争议不休,段子羽程千里悲催

最让人感觉心痛的是,当大唐政府军收复长安城后,长安百姓们一片欢呼。

但就在这片欢呼声中,大唐中央政府与回纥人签订了协议:允许回纥人在长安城劫掠!

至于长安百姓的命运如何?实在是管不了那么多了……

这就是乱世,这就是历史。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08o3hg6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