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两个皇子争夺皇位自相残杀
1328年,元泰定帝去世。当时朝廷风云突变,大臣知枢密院事燕铁木儿在大都发动政变,谋立前朝皇帝武宗的儿子——图帖睦尔为帝,经过一番流血斗争,图帖睦尔接受帝位于大都(北京),是为元文宗,改元天历。

有一次和后梁军队在黄河岸边交战,在梁军退却时,李从珂竟然领十几名骑兵混在敌人当中,等抵达敌人的营寨大门时,李从珂大喊一声,杀死几个敌兵,然后用斧头砍下敌人的了望杆从容回到自己营寨。在父亲李嗣源继位称帝后,李从珂和朝臣安重诲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安重诲几次要制裁他,加害他,幸好父亲明智,极力保护,这才幸免。等安重诲被李嗣源赐死后,李从珂才放心出来,先任左卫大将军,后又进位太尉,到凤翔任节度使,其后封为潞王。

李嗣源死后,闵帝李从厚继位,他本人优柔寡断,重用朱弘昭和冯斌二人掌握朝廷大权。这两个人一无威望,二无才干,只知道排挤异己,众人敢怒不敢言。朱、冯二人将李从珂视为最大的威胁,想尽办法要除掉他。李从珂也对他们有了戒备,经常称病,不去朝廷。而闵帝也怕李从珂威胁自己的皇位,采取措施抑制李从珂。先是将李从珂在京的儿子李重吉贬出京城,到边远的亳州(今安徽亳县)任团练使,又将李从珂一个当尼姑的女儿李惠明召入宫中做了人质。然后听从了朱、冯的计谋,让洋王李从璋做凤翔节度使,取代李从珂,让李从珂到河东任节度使。但此人得位不正,因为他并不是元武宗皇帝的嫡长子,嫡长子为孛儿只斤和世瓎,也就是后来的元明宗,身份还只是为周王。
当时,上都诸王势力很大,蒙古诸行省不少人根本以大都政权为叛逆,同时还有不少人处于观望中。元文宗为了稳住己方的阵营和人心,于是打出“大兄”牌——派臣下迎接这个哥哥孛儿只斤和世瓎回大都“登基”。
孛儿只斤和世瓎接受了邀请,但还是犹豫,天上掉馅饼的事说不一定就会被骗——即使是亲兄弟,为了皇位也可以把他骗进宫杀掉,然后自己继位。但元文宗热情邀请,加上诸王过份的期望,史书上说“朔漠诸王皆劝帝(当时是周王)南还京师。”这些宗王都是多年追随他的人,劝周王回去继位,所谓辛苦多年也好有回报。

于是,孛儿只斤和世瓎上路了。
天历二年(1329年)正月,出于稳妥起见,和世瓎在和林就匆忙即帝位,正式成为元明宗,成为元朝第九位皇帝。可这里有个小动作:他不回大都即位而是在蒙古旧都和林即位,正说明他心中还是对元文宗这个兄弟没有完全放心。
于是,历史上就出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一国两主。
孛儿只斤和世瓎成为元明宗后,立即摆出大哥架势,派使臣对在大都的弟弟元文宗说:“兄弟你听政之暇,应该亲近儒家士大夫,深习古今治乱得失,不要荒废时间。”

当时元文宗非常不舒服,兄弟情有了缝隙。
此后,元明宗得意忘形,大力扶植自己势力,让亲信担任各种要职,将元文宗撇在一边,这让元文宗有了杀心。
元文宗最重要的大臣燕铁木儿再度出场,他使出诡计——让元文宗率领大军从大都出发,“迎接”大哥元明宗。
1329年8月,兄弟碰面,相见“甚欢”。
但伏笔是——元文宗的大军有3万人,而元明宗只有2000多个随从。

于是,见面4天后,刚刚三十岁正当年且身强力壮的元明宗就一夕“暴崩”,史称“天历之变”。史书说是燕帖木儿派人毒死元明宗,但背后黑手,元文宗难逃嫌疑。
再好的亲兄弟,面对帝位仍是你死我活,这几乎是历朝历代的“潮流”。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048jptbl.html